公平世界假說
Just-World Hypothesis

什麼是公平世界假說 (Just-World Hypothesis)?
公平世界假說,又稱公平世界謬誤(Just-World Fallacy),是一種認知偏誤。它指的是人們內心深處有一種信念,認為世界是公平、公正且有序的,因此人們會得到他們所應得的報償——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種信念的危險副作用:
雖然能提供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可預測感,但當我們看到無辜的人遭遇不幸時,為了維持「世界是公平的」這個信念,我們會不自覺地去責備受害者(Victim-blaming)。我們會試圖從受害者身上尋找原因,以證明他們的厄運是「罪有應得」或「可以避免的」。
簡單來說,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種想法的心理學根源。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同事被惡意解僱或職場霸凌
情境
一位平時工作認真的同事小華,突然遭到主管以不合理的理由資遣,或是明顯受到了職場霸凌。
公平世界假說的體現
旁觀同事的反應:辦公室裡的其他同事目睹了這一切,雖然表面上同情小華,但私底下可能會出現這樣的言論:「唉,小華也是有問題啦,他那個人就是太直,不懂得看主管臉色。」、「他上次在會議上頂撞老闆,早該知道會有今天。」、「一定是他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做錯了什麼事,不然老闆怎麼會只針對他?」
潛在動機:承認一個「好人」也會無緣無故地被解僱或霸凌,這會讓其他同事感到極大的不安,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自己也可能隨時成為下一個受害者。為了消除這種恐懼,他們必須在受害者小華身上找到「理由」,將霸凌事件歸因於小華的「性格」或「行為」,以此來證明世界依然是公平的——「他是因為XX原因才被搞,只要我不犯同樣的錯,我就安全了。」
結果:受害者在承受不公待遇的同時,還可能遭到同事們的二次傷害(被指責)。而這種「檢討受害者」的氛圍,也使得霸凌者或不公的制度得以存續,因為大家把問題歸咎於個人,而非系統或加害者。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對窮人或失業者的看法
情境
在社會新聞或日常生活中,看到有人長期處於貧困、失業或無家可歸的狀態。
公平世界假說的體現
社會大眾的普遍評論:人們可能會說:「他們會窮就是因為懶惰,不願意努力工作。」、「現在工作機會這麼多,找不到工作一定是他自己太挑了。」、「你看他把錢都拿去喝酒抽菸了,不儲蓄當然會變窮。」
潛在動機:接受「貧窮可能由社會結構、經濟衰退、疾病或單純的運氣不好所導致」這個事實,會挑戰我們「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讓人感到無力。因此,將貧窮歸因於個人的「道德缺陷」(懶惰、揮霍),能讓我們維持一種掌控感,相信「只要我努力、我節儉,我就不會落到那步田地。」
結果:這種歸因方式導致了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污名化,並忽略了背後複雜的社會經濟因素。它使得社會福利政策的推動變得困難,因為許多人認為這些人是在為自己的「不努力」尋求不勞而獲的幫助。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評論感情中被劈腿或家暴的受害者
情境
朋友向你哭訴,說她的伴侶出軌了,或者更嚴重地,她遭受了家庭暴力。
公平世界假說的體現
旁觀朋友的「善意」建議或私下評論: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話:「妳是不是平常對他太不關心了,他才會向外發展?」、「一個巴掌拍不響,妳一定也有哪個地方做得不好,才會把他逼急了。」、「妳當初怎麼會看上這種人?一定是妳自己識人不清。」
潛在動機:承認一個善良、正常的人也可能在感情中無辜地被背叛或傷害,這會讓聽者對親密關係本身感到恐懼和不確定。為了保護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美好想像,人們會下意識地在受害者身上尋找「可以改進」的地方,將責任轉嫁給她。這樣才能讓自己相信:「只要我做得夠好、不像她那樣,我的感情就是安全的。」
結果:受害者在承受巨大創傷的同時,還要面對最親近的朋友對其行為和決定的質疑,這無疑是雪上加霜。這種「受害者有罪論」的思維,也讓許多家暴或出軌的受害者因為羞恥和自責而不敢求助。
如何避免或減輕公平世界假說?
練習同理心,而非同情心
同情是「你真可憐」,而同理心是「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在聽到他人不幸時,先放下所有價值判斷,試著去感受對方的情緒(恐懼、悲傷、無助)。當你與對方的情感連結時,就很難再輕易地指責他。
承認並擁抱世界的複雜與隨機性
勇敢地告訴自己:這個世界本來就不是完全公平的。壞事有時就是會發生在好人身上,而成功也不完全等於努力。接受這種隨機性雖然會帶來不安,但它能讓我們更接近真相,也更能善待他人。
從「為什麼是他?」轉向「他需要什麼?」
當看到不幸事件時,抑制住去探究「原因」和「責任」的衝動。將你的認知資源,從「歸因」轉向「解決問題」。問自己:「現在的情況是,他很痛苦。我能為他做些什麼來提供幫助?」
區分「責任」與「過錯」
心理學家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提出一個重要觀點: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反應」負責,但這不代表壞事是我們的「過錯」。你可以鼓勵受害者思考「未來如何應對」,但這不等於說「過去的遭遇是你造成的」。
增加對系統性問題的了解
許多不幸(如貧窮、歧視)是個人無法控制的社會結構性問題所致。多去了解相關的社會學、經濟學知識,能幫助你跳出單純的「個人歸因」,看到更宏觀、更複雜的圖像。
避免這種偏誤的核心在於培養同理心,並接納世界本身的不確定性與不完美。 透過這些練習,我們可以培養出一顆更慈悲、更寬容的心,不再輕易地用「公平世界」這把尺去審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