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8 天

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 頻率錯覺

一旦知道,滿世界都是 - 理解選擇性注意的奇妙現象

什麼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

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又稱頻率錯覺,是一種認知偏誤。它指的是當你第一次注意到某個新事物(例如一個詞彙、一個品牌、一個概念)之後,你很快就會在接下來的短時間內,感覺到處都能看到或聽到這個事物,讓你產生「這東西怎麼突然變得到處都是?」的錯覺。

這個現象的發生,通常有兩個心理學機制在背後運作:

  • 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當你第一次注意到某個新事物後,你的大腦會無意識地將它標記為「重要」或「相關」的資訊。這就像給你的大腦安裝了一個新的「關鍵字篩選器」,它會開始在海量的背景資訊中,特別去留意和篩選出這個新事物。
  •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每當你再次看到這個事物時,你的大腦就會將其視為一個「證據」,來證實你心中那個「這個東西最近好像很流行」的初步想法。每一次的偶遇,都強化了這個信念,讓你覺得它的出現頻率真的變高了。

事實上,那個事物的出現頻率很可能一直都沒變,只是在你注意到它之前,你的大腦自動將其過濾掉了。

簡單來說:就是「你一旦知道了某件事,就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聊這件事。」

三種情境下的實例

工作情境:學到一個新的商業術語

情境:你在一次行業研討會上,第一次聽到了一個新興的商業術語,例如「成長駭客(Growth Hacking)」或「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

🔍 頻率錯覺的體現

第一次接觸:你在研討會上對這個新詞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開始「到處都看到」:接下來的一週,你驚訝地發現:

  • 你瀏覽的商業新聞網站,頭條文章就在分析「設計思維」的案例
  • 你聽的財經Podcast,主持人正好在採訪一位「成長駭客」專家
  • 你公司的另一位同事,在部門會議的簡報中也引用了這個詞

🤔 內心的錯覺

你會忍不住想:「哇!這個詞最近是怎麼了?突然之間變得這麼火紅!好像全世界都在討論它。」

✅ 真實情況

這些文章、Podcast和同事的簡報,很可能早就存在了,或者它們的出現頻率一直很穩定。只是在你「認識」這個詞彙之前,你的大腦會自動忽略這些你看不懂的術語。

個人生活:決定要買某一款新車

情境:經過一番研究,你決定要購買一台特定品牌和型號的汽車,例如一台藍色的特斯拉 Model 3。

🔍 頻率錯覺的體現

第一次接觸:你在網路上、展間裡,對這款車的外型、顏色和細節都做了深入的了解。

開始「滿街都是」:從你做出決定的那天起,你驚訝地發現,無論是在高速公路上、停車場裡,還是鄰居家的車道上,你好像到處都能看到藍色的特斯拉 Model 3。

🤔 內心的錯覺

你會想:「天啊,這款車賣得也太好了吧!怎麼我一決定要買,就發現滿街都是?」

✅ 真實情況

這些藍色的特斯拉,在你做決定之前,就已經存在於你的城市裡了。只是在過去,對你而言,它們不過是「眾多汽車」中的一輛,你的大腦不會特別去留意和處理這個資訊。

人際關係:朋友剛懷孕生子

情境:你最好的朋友或家人剛剛懷孕,或是你和伴侶正準備要生小孩。

🔍 頻率錯覺的體現

第一次接觸:你開始大量地接觸關於懷孕、育兒的資訊。

開始「全世界都在生小孩」:你會突然發現:

  • 走在路上,看到的孕婦和推著嬰兒車的父母,似乎比以前多了一倍
  • 滑開社群媒體,看到的都是朋友曬娃的照片,或是母嬰用品的廣告
  • 看一部電影或影集,裡面的角色也「正好」都有了懷孕或帶小孩的情節

🤔 內心的錯覺

你會覺得:「是不是最近有什麼嬰兒潮啊?怎麼感覺全世界都在迎接新生命?」

✅ 真實情況

孕婦、嬰兒和相關資訊,一直都以一個相對穩定的比例存在於你的周遠。只是在你的人生進入這個階段之前,這些資訊對你來說是「不相關」的,你的大腦會自動將其過濾。

如何應對此效應?

頻率錯覺本身通常是無害的,它只是我們大腦運作方式的一個有趣證明。但在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會導致我們做出有偏誤的判斷。

1 認知到偏誤的存在

當你產生「哇,這個東西怎麼到處都是」的想法時,先在心中提醒自己:「這很可能只是巴德爾-邁因霍夫現象在作祟。」

2 尋求客觀數據

如果你需要基於某個「超勢」來做重要決策,不要依賴你「感覺」它最近很紅。主動去尋找真實的、客觀的數據來驗證。

3 保持健康的懷疑精神

對自己的感知保持一點懷疑。問自己:「這個東西是真的變多了,還是只是我現在才開始注意到它?」

4 與他人討論,獲取不同視角

問問那些「尚未」對這個新事物產生關注的朋友或同事,他們是否也感覺到這個東西最近的出現頻率變高了。

💡 核心洞察

對抗頻率錯覺的關鍵,在於用理性和數據,去平衡我們那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的直覺和感受。在大多數時候,享受這種發現新事物的「巧合」樂趣無傷大雅;但在需要做出嚴肅判斷時,記得提醒自己,別被大腦的「篩選器」給欺騙了。

分享今天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