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觀偏誤

Pessimism Bias

悲觀偏誤

什麼是悲觀偏誤 (Pessimism Bias)?

悲觀偏誤,可以視為「樂觀偏誤」的相反面。它指的是,人們傾向於高估負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同時低估正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患有悲觀偏誤的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時,會習慣性地預設最壞的情況會發生。他們可能會認為,即使事情順利,也只是暫時的幸運,壞事總會在下一個轉角等著他們。

成因與影響

這種偏誤與個人的性格特質(如神經質、焦慮)和過去的負面經歷有很強的關聯。雖然一定程度的謹慎是好的,可以幫助人們規避風險,但過度的悲觀偏誤會讓人們錯失機會、裹足不前,甚至影響心理健康,導致不必要的壓力和焦慮。

悲觀偏誤讓我們將「萬一」當作「必然」。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害怕接受挑戰

情境

一位能力很強的員工小林,獲得了一個晉升為小組長的機會。這個新職位需要他帶領團隊,負責一個更有挑戰性的專案。

小林的想法(悲觀偏誤)

「我真的能勝任嗎?雖然主管說看好我,但我覺得我肯定會搞砸。萬一我帶的團隊成員不服我怎麼辦?萬一專案出了問題,責任都在我身上,我會被開除的。萬一我讓大家失望了,我在公司的名聲就全毀了。我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風險太大了,我可能不是當主管的料,還是待在現在的位置比較安全。」

悲觀偏誤分析

小林完全專注於所有可能出錯的負面情境,並高估了這些負面結果發生的機率和嚴重性。

他忽略了正面的可能性,例如:他可能會成為一位出色的領導者、專案可能大獲成功、他能從中獲得巨大的成長和成就感。

他將「萬一」發生的壞事,當作是「必然」會發生的結果。

分析:這種悲觀偏誤讓他因為恐懼未來可能發生的(但機率不高的)失敗,而選擇放棄一個能讓他職涯向上發展的大好機會。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投資理財

情境

一個人有一筆閒置的資金,正在考慮是否要進行一些長期的、穩健的投資,例如購買指數型基金(ETF)。

這個人的想法(悲觀偏誤)

「雖然理財專家都說長期投資股市是抵抗通膨的好方法,但我覺得太可怕了。萬一我今天投錢進去,明天就發生金融海嘯怎麼辦?萬一我買的公司倒閉了,錢不就全沒了?感覺只要我一投資,市場就會開始崩盤。我看來看去,還是覺得把錢全部放在銀行定存最保險,雖然利息很低,但至少不會虧錢。」

悲觀偏誤分析

過度放大風險: 這個人過度放大了投資的潛在風險。

災難化思維: 他將低機率的極端事件(如金融海嘯)視為隨時可能發生的威脅。

忽略正面數據: 他忽略了長期投資的正面數據,例如從歷史來看,全球股市雖然有短期波動,但長期趨勢是向上的。

分析:因為對市場抱持著極端的悲觀預期,他選擇了一種雖然安全但會讓資產價值被通膨侵蝕的方式,錯失了讓資產合理增值的機會。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害怕建立親密關係

情境

一位在過去感情中受過傷的人,遇到了一位對他很好的新對象,對方也表達了希望進一步發展關係的意願。

這個人的想法(悲觀偏誤)

「他現在對我好,都只是暫時的。反正所有的感情最後都會變質,他遲早會像我前任一樣,發現我的缺點然後離開我。我如果現在投入感情,最後也只會再次心碎。我看得出來,我們之間遲早會因為某些事情大吵一架,然後不歡而散。與其期待一個注定會失敗的結果,不如一開始就不要開始。」

悲觀偏誤分析

過度類推: 這個人將過去一次失敗的戀愛經驗,災難化地推斷到所有未來的可能性上。

高估失敗機率: 他高估了「關係失敗」的可能性,並將其視為一個必然的結局。

低估成功機率: 他低估了「建立一段健康、長久關係」的可能性,也低估了自己和新對象經營關係的能力。

分析:這種源於過去創傷的悲觀偏誤,讓他因為害怕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心痛,而選擇關閉自己的心扉,拒絕了所有可能帶來幸福的機會。

如何應對悲觀偏誤?

進行現實檢驗

客觀地問自己:「我擔心的最壞情況,發生的真實機率有多高?有沒有證據支持我的悲觀預期?」

思考最佳情況與最可能情況

除了預想最壞情況,也強迫自己去思考「最好的可能性」以及「最有可能發生的、介於中間」的情況是什麼。

挑戰負面思維

當腦中出現悲觀想法時,練習反駁它。尋找與這個想法相反的證據。

專注於可控因素

將注意力從無法控制的外部風險,轉移到自己可以控制的行動上(例如:做好準備、學習新技能、真誠溝通)。

悲觀偏誤讓我們高估負面結果的可能性,將「萬一」當作「必然」。 通過現實檢驗、平衡思考和專注可控因素,我們可以保持更理性的判斷。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悲觀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