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

什麼是樂觀偏誤 (Optimism Bias)?

樂觀偏誤,也稱為「不切實際的樂觀」,是一種認知偏誤。它指的是,人們傾向於相信自己遭遇負面事件的機率,比其他人要來得低;同時,相信自己經歷正面事件的機率,比其他人要來得高

這是一種「壞事只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心理傾向。它讓我們在評估個人風險時,變得不切實際地樂觀。

重要提醒

保持樂觀的心態本身是健康的,有助於身心健康和追求目標。然而,當這種樂觀變成一種「偏誤」時,它會讓我們低估風險、疏於防範,從而做出不明智甚至危險的決定。

樂觀偏誤讓我們相信自己是統計機率的例外。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專案規劃

情境

一位專案經理正在向團隊佈達一個新專案的時程和預算。

經理的說法(樂觀偏誤)

「我知道這個專案的時程很緊,客戶的要求也很高。有人擔心供應商可能會延遲交貨,或者開發過程中會遇到技術瓶頸。但我覺得那些都只是小問題,其他團隊可能會遇到,但我們團隊的執行力這麼強,只要大家拚一點,我相信我們一定能順利提前完成,甚至還能省下一些預算!」

樂觀偏誤分析

承認普遍風險: 他知道「供應商延遲」和「技術瓶頸」是客觀存在的風險。

低估個人風險: 他相信自己的團隊是「例外」,不會遇到這些「別人」才會遇到的問題。

高估成功機率: 他不僅相信能準時完成,甚至樂觀地認為可以「提前完成」和「省下預算」。

分析:這種偏誤常常導致專案時程安排過於理想化,沒有為潛在的風險預留足夠的緩衝時間和備用資源,最終一旦真的發生問題,就很容易導致專案延誤或失敗。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健康與安全

情境

一個人一邊騎機車,一邊滑手機回訊息。

這個人的想法(樂觀偏誤)

「我知道騎車滑手機很危險,新聞上天天都在報因為這樣出車禍的案例。但那些出事的人都是運氣太差或技術不好,我只是看一下下、回個訊息而已,沒事的。我騎車這麼多年了,反應很快,不會那麼倒楣輪到我。」

樂觀偏誤分析

承認普遍風險: 他完全了解這個行為對「大眾」來說是危險的。

低估個人風險: 他堅信自己是「例外」。他認為自己的「技術」、「小心程度」或「運氣」能讓他免於統計學上的機率,不會成為那不幸的其中一人。

分析:正是這種「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的錯覺,讓人們做出許多高風險的行為,例如酒駕、闖紅燈、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等,最終導致了他們認為絕不會降臨在自己身上的悲劇。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婚姻與離婚

情境

一對新人即將步入禮堂,他們的朋友半開玩笑地提到現在的離婚率很高。

新人的回應(樂觀偏誤)

「我們知道啊,現在台灣的離婚率聽說快一半了,身邊也確實有好幾對朋友分開了。但那是他們的問題,可能是溝通不良、不夠相愛,或者經濟壓力太大。我們不一樣,我們的感情基礎非常穩固,而且我們很了解彼此,那種事絕對不會發生在我們身上的!」

樂觀偏誤分析

承認普遍風險: 他們知道離婚是一個普遍的社會現象(高離婚率)。

低估個人風險: 他們強烈地相信自己的婚姻是「特別的」、「免疫的」,不會受到那些導致「別人」離婚的因素影響。

高估正面結果: 他們對自己婚姻能夠「永遠幸福」的預期,遠高於客觀的統計數據。

分析:雖然對婚姻保持正面的態度是必要的,但如果這種樂觀偏誤讓他們完全忽略經營婚姻的潛在困難(如財務規劃、姻親關係、育兒分工),並疏於學習解決衝突的技巧,那麼當現實的挑戰出現時,他們可能會因為缺乏準備而措手不及。

如何應對樂觀偏誤?

事前驗屍 (Pre-mortem)

在做決定前,想像自己已經失敗了。然後回推,問自己:「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失敗?」這能強迫自己去思考潛在的風險。

參考外部觀點

詢問沒有直接參與的、中立的第三方的看法。他們比較不會有和你一樣的樂觀偏誤。

正視統計數據

提醒自己,統計數據適用於每一個人,自己成為其中一員的機率和別人是一樣的。不要總認為自己是例外。

樂觀偏誤讓我們低估自己遭遇負面事件的機率,高估正面結果的可能性。 通過事前驗屍、參考外部觀點和正視統計數據,我們可以保持適度的謹慎。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樂觀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