倖存者偏誤

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誤

什麼是倖存者偏誤 (Survivorship Bias)?

倖存者偏誤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指的是我們在分析問題時,過度關注那些在某一過程中「倖存」下來的人或事物(成功者、留存下來的物品),而忽略了那些沒能倖存的(失敗者、被淘汰的物品),從而得出不準確的結論。

這種偏誤的產生,是因為「失敗者」往往是看不見的、沉默的,他們的數據和經驗在我們眼前消失了。我們能看到的,都是那些成功穿越篩選過程的「倖存者」。如果我們只研究倖存者,就會得到一個極度樂觀且充滿誤導的成功藍圖。

經典起源故事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希望加強轟炸機的裝甲。他們分析了所有成功返航的飛機,發現機翼、機尾等部位的彈孔最多,於是軍方高層決定在這些部位加裝裝甲。

然而,統計學家亞伯拉罕·沃德卻提出完全相反的觀點:真正應該加強裝甲的地方,是那些返航飛機上「沒有彈孔」的部位,例如引擎和駕駛艙。

我們只看到了「倖存者」,而沃德則看到了「沉默的罹難者」所提供的關鍵數據。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崇拜成功創業家

情境

一位成功的科技巨頭(他大學輟學後創業成功),在一場演講中對年輕人分享他的成功之道。

成功者的建議(倖存者偏誤的來源)

「我認為學歷不是最重要的!想當年,我就是毅然決然地從大學輟學,去追逐我的夢想,才有了今天的事業。所以,各位年輕人,你們應該勇敢地打破框架,不要被文憑綁住,熱情比學歷更重要!」

倖存者偏誤分析

我們看到的「倖存者」: 比爾·蓋茲、馬克·祖克柏等幾位輟學後取得巨大成功的創業家。他們的故事被媒體反覆報導,非常引人注目。

我們看不見的「罹難者」: 世界上有成千上萬個同樣選擇輟學創業,但最終失敗、負債累累、甚至生活潦倒的人。他們的故事不會被寫成書,也不會被邀請去演講。

分析:如果只聽信這些「倖存者」的建議,人們會嚴重低估輟學創業的風險,並高估成功的可能性,從而做出可能影響一生的錯誤決策。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懷念過去的產品

情境

一個人看著家裡用了四、五十年的老舊電器(如電風扇、冰箱),感嘆不已。

這個人的想法(倖存者偏誤)

「唉,以前的東西品質就是比較好!你看我阿嬤家的這台大同電鍋,用了快五十年了還能用。現在市面上的電器,用沒幾年就壞了,根本就是偷工減料。」

倖存者偏誤分析

我們看到的「倖存者」: 那些因為用料紮實、設計精良而能夠「倖存」至今的老舊電器。它們是當年那批產品中的「精英」。

我們看不見的「罹難者」: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絕大多數品質普通、或有瑕疵的同代產品,早就已經壞掉、被丟棄在垃圾場了。我們不可能看到它們。

分析:我們正在用「過去最好的產品」(倖存者)和「現在平均的產品」(包含好壞所有產品)進行比較,這自然會產生「今不如古」的錯覺。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美化舊時代的愛情

情境

一位長輩看到年輕人因為感情問題而煩惱,於是開始回憶自己的年代。

長輩的說法(倖存者偏誤)

「我們那個年代的愛情比較單純,也比較堅固。你看我跟你爺爺,也是吵吵鬧鬧就過了一輩子。以前的人比較懂得承諾和珍惜,不像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說要分手。」

倖存者偏誤分析

我們看到的「倖存者」: 那些成功維持了數十年婚姻、白頭偕老的夫妻。他們是那個年代愛情故事中的成功案例。

我們看不見的「罹難者」: 在那個社會風氣保守、女性經濟不獨立、離婚是奇恥大辱的年代,有大量女性在不幸福的婚姻中默默忍耐了一輩子。這些充滿痛苦、暴力或冷漠但沒有解體的婚姻,是看不見的「失敗」數據。

分析:長輩只用「成功維持至今的婚姻」來和現代「所有好壞並陳的關係」做比較,自然會覺得過去的愛情比較「堅固」。這忽略了過去關係中的痛苦和不得已,也無法公正地評價現代人對情感品質更高的追求。

如何應對倖存者偏誤?

尋找「沉默的證據」

在下結論前,主動問自己:「失敗的案例在哪裡?那些沒有成功的人/事/物,他們的情況是什麼?」

質疑成功路徑的普遍性

當聽到一個成功故事時,思考一下:「這個成功有多少是來自於當事人獨特的才能或機運?這個路徑可以被複製嗎?失敗的風險有多高?」

避免只從結果倒推原因

成功的原因往往是複雜的,不要輕易地將倖存者的某個特質(如輟學)當作是成功的唯一或主要原因。

倖存者偏誤讓我們只看見成功者,忽略了失敗者的「沉默證據」。 通過主動尋找失敗案例、質疑成功路徑的普遍性,我們可以獲得更全面、更準確的認知。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倖存者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