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沒成本謬誤

Sunk Cost Fallacy

沉沒成本謬誤

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 (Sunk Cost Fallacy)?

首先,「沉沒成本」(Sunk Cost)是指已經發生且無法回收的成本,例如已經投入的時間、金錢、精力或情感。

沉沒成本謬誤,也稱為「協和號謬誤」(Concorde Fallacy),是一種不理性的決策行為。它指的是,僅僅因為過去在某件事情上投入了大量的成本,即使前景不樂觀,人們仍然傾向於繼續投入,而不是及時停損

謬誤的根源

損失規避: 不願意承認過去的投入是「浪費」的

維持承諾的傾向: 希望保持一致性

理性決策原則: 應該只考慮未來的預期成本和效益,而不是已經無法挽回的沉沒成本

簡單例子

你花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看了30分鐘後發現電影極其難看。你會選擇離開,還是因為「票都買了」,而硬著頭皮把剩下一個半小時的爛片看完?如果你選擇了後者,你就陷入了沉沒成本謬誤。

為了讓過去的投入「看起來」不被浪費,而繼續投入,結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浪費。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失敗的專案

情境

一家公司耗時兩年,投入了上千萬的研發經費來開發一套新軟體。然而,在開發後期,市場上出現了一個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的競爭對手產品,使得這套軟體的市場前景變得非常黯淡。

專案主管的堅持(沉沒成本謬誤)

「我們絕對不能現在停止這個專案!你想想,我們已經投入了兩年的時間和兩千萬的資金了!如果現在放棄,那前面所有的努力和金錢不就全都白費了嗎?我們必須繼續把它做完,至少要讓產品上市,才對得起過去的投入!」

理性的思考應該是

• 評估未來:再投入更多的資金和時間到這個幾乎確定會失敗的專案上,是否明智?

• 考慮替代方案:是否應該及時停損,將剩餘資源轉移到更有潛力的專案上?

分析:這位主管的決策,完全被那兩年時間和兩千萬資金(沉沒成本)所綁架。謬誤的思維是:為了讓過去的投入「看起來」不被浪費,而選擇繼續投入,結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浪費。他們不是在挽救那兩千萬,而是在為那兩千萬「陪葬」更多的錢。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不適合的學業

情境

一位大學生念了三年的法律系後,發現自己對法律完全沒有熱情,過程痛苦不堪,並且非常確定自己將來絕對不想從事法律相關工作。

學生的想法(沉沒成本謬誤)

「唉,雖然我讀得很痛苦,也確定以後不想當律師,但是我都已經念了三年,學費都繳了幾十萬,大部分的學分也都修完了。如果我現在放棄或轉系,那這三年不就完全浪費掉了嗎?還是硬著頭皮把最後一年念完,至少拿到這張文憑再說吧。」

理性的思考應該是

• 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出發,哪條路能為我未來的人生帶來更大的幸福感和價值?

• 繼續念完不喜歡的科系,還是勇敢轉換跑道?

分析:這位學生被已經投入的三年時間和學費(沉沒成本)所困。謬誤的思維是:為了「不浪費」過去的三年,而選擇繼續投入自己寶貴的最後一年青春,去換取一張自己不想要、將來也不會用的文憑。這實際上是為了挽救沉沒成本,而造成了更大的「未來成本」。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不快樂的戀情

情境

一對情侶已經交往了八年,但最近兩、三年來,兩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目標產生了巨大的分歧,爭吵不斷,彼此都感覺非常不快樂。

其中一方的想法(沉沒成本謬誤)

「我知道我們現在有很多問題,跟他在一起很累。但是,我們都已經在一起八年了,我把我最寶貴的青春都給了他。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風風雨雨,如果現在分手,那我這八年算什麼?不就全部付諸東流了嗎?或許再努力一下,情況會好轉的。」

理性的思考應該是

• 評估未來:繼續這段不快樂的關係,未來是否有可能變得幸福?

• 考慮替代方案:分開是否能讓兩個人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未來?

分析:這是在情感關係中最常見也最傷人的沉沒成本謬誤。已經付出的八年青春和情感,就是這段關係裡的沉沒成本。無論未來如何,這八年都已經過去了,無法收回。謬誤的思維是:為了讓過去八年的投入「有意義」,而選擇繼續投入更多的時間和情感在一段已經失去活力的關係中。

如何應對沉沒成本謬誤?

專注於未來

在做決定時,強迫自己問:「如果我今天才剛開始,完全沒有過去的投入,我現在會做出什麼選擇?」

承認損失

勇敢地承認過去的投入可能已經是損失,及時停損是一種智慧,而不是承認失敗。

考慮機會成本

想想看,如果繼續把資源(時間、金錢、精力)投在這裡,你將會失去哪些去做其他更有價值事情的機會?

沉沒成本謬誤讓我們因為過去的投入而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通過專注於未來、承認損失和考慮機會成本,我們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沉沒成本謬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