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曝光效應
Mere-Exposure Effect

什麼是單純曝光效應 (Mere-Exposure Effect)?
單純曝光效應,也稱為「重複曝光效應」,是由心理學家羅伯特·扎榮茨(Robert Zajonc)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指的是,人們會單純因為自己熟悉某個事物,而對它產生偏好或好感。
換句話說,一個刺激(例如一個人、一個品牌、一首歌、一個觀點)在我們眼前出現的次數越頻繁,我們對它的感覺就會越正面,即使我們從未與它進行過任何實質的互動。
這個效應的背後機制,可能源於人類演化中對「熟悉」事物的安全感。我們的大腦會將熟悉的事物標記為「安全的」、「可預測的」,而將不熟悉的事物視為潛在的威脅。因此,僅僅是「看習慣了」,就能在潛意識中增加我們的好感度。
熟悉感會自動轉化為好感度,這是一種強大而隱晦的心理機制。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接受新想法
情境
一位主管希望在團隊中推行一個全新的、有點顛覆性的工作流程。
初期反應
當主管第一次提出這個新流程時,團隊成員大多持懷疑甚至抗拒的態度,覺得它很陌生、很麻煩,不符合大家的工作習慣。
主管的策略(運用單純曝光效應)
主管沒有強迫大家立刻接受。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裡,他在每次的週會上,都會花五分鐘的時間,不帶壓力地、簡單地介紹這個新流程的某一個優點或有趣的細節。他只是不斷地讓這個「新想法」重複出現在大家眼前。
最終結果
一個月後,當主管再次正式提議試行這個流程時,團隊的抗拒感已經大幅降低。因為這個流程對他們來說,已經不再是陌生、有威脅性的東西,而是一個反覆看過、聽過的熟悉概念。因為熟悉,所以好感度提升,大家也更願意去嘗試。
單純曝光效應分析
主管利用了單純曝光效應。他知道強迫推行會引發抗拒,所以他透過重複、無壓力的曝光,讓一個「新想法」慢慢變成「老朋友」,從而降低了團隊的防衛心。
分析:重複無壓力的曝光能夠有效降低對新事物的抗拒。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廣告與品牌偏好
情境
你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看到某個新飲料品牌的廣告。
曝光過程
無論是搭捷運看到的燈箱廣告、看YouTube影片前插播的廣告,還是電視新聞的間隙,你總會看到「冰萃茶」這個品牌的Logo和廣告歌曲。你可能從未主動去記它,甚至覺得有點煩。
購買決策(單純曝光效應)
有一天,你口渴走進便利商店,站在琳瑯滿目的飲料櫃前。你看到了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也看到了那瓶「冰萃茶」。在猶豫不決時,你心裡可能會想:「喔,這個牌子我好像常看到,感覺是大品牌,應該不會太差吧。」最終,你選擇了它。
單純曝光效應分析
這就是單純曝光效應在行銷上最經典的應用。廣告的主要目的,有時候並不是要用理據說服你,而僅僅是為了「刷存在感」。透過大量的重複曝光,品牌在你心中建立了「熟悉感」。當你需要做選擇時,你的大腦會傾向於選擇那個你「認得」的、感覺更安全的選項,即使你對它的品質和口味一無所知。
分析:廣告重複曝光在潛意識中建立品牌偏好。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日久生情
情境
你剛到一個新的環境(例如,新公司或新班級),對周遭的人都不熟悉。
初期印象
你的座位附近有一位同事(或同學)小陳,你對他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不好也不壞,甚至一開始都沒怎麼跟他說過話。
曝光過程
因為座位很近,你每天都會看到他。開會時你們坐在同一張桌子,中午去買便當時你們常在同一家店遇到,下午茶時間你們會一起出現在茶水間。你們之間沒有發生任何戲劇性的事件,只是單純地、頻繁地出現在對方的視野裡。
好感產生(單純曝光效應)
幾個月後,你可能會突然發現,你對小陳的感覺變得不一樣了。你覺得他「看起來很順眼」、「感覺人還不錯」。當需要找人幫忙或合作時,你會很自然地先想到他。
單純曝光效應分析
這種「日久生情」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就是單純曝光效應。頻繁的見面,即使沒有深度交流,也足以讓對方在你心中從一個「陌生的、不確定的存在」變成一個「熟悉的、安全的存在」。這種由熟悉感帶來的潛意識好感,是發展進一步友誼或戀愛關係的重要基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地理位置上的接近性」是人際吸引力的關鍵因素之一。
分析:頻繁的無害接觸能夠建立人際間的好感基礎。
如何應對或運用單純曝光效應?
消費者意識
了解自己對某個品牌的偏好,可能只是因為廣告看多了,而非它真的比較好。在做選擇時,提醒自己回歸產品本身的品質和需求。
人際交往
如果你想和某人建立關係,可以試著增加在他(她)面前「無害」的曝光機會(例如,參加相同的社團、出現在同一個場合)。
接受新事物
當你對新歌、新食物或新觀點感到抗拒時,可以試著給它幾次機會。有時候,不喜歡只是因為「不習慣」。
單純曝光效應顯示熟悉感會自動轉化為好感度,這是廣告行銷和人際關係的重要機制。 了解這個效應能幫助我們更理性地做出選擇,同時也能有效運用它來建立關係和推廣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