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偏誤
Outcome Bias

什麼是結果偏誤 (Outcome Bias)?
結果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我們傾向於用一個決策的「最終結果」好壞,來反過來評斷這個「決策本身」的品質,而忽略了在做決策當下,決策者所掌握的資訊和邏輯。
簡單來說,就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思維方式。
如果結果是好的,我們就傾向於認為當初的決策是英明的。如果結果是壞的,我們就傾向於認為當初的決策是愚蠢的。
這個謬誤的核心問題在於,它混淆了「一個好的決策」和「一個好的結果」。在現實世界中,一個好的決策(基於當時最好的資訊和邏輯)可能會因為運氣不好而導致壞的結果;反之,一個壞的決策(例如,一個魯莽的賭博)也可能因為純粹的運氣而僥倖獲得好的結果。
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酒駕的人,如果平安無事地回到家,這是否代表他「酒後駕車」是一個好決策?當然不是。我們應該根據決策過程本身的風險來評斷,而非其偶然的結果。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評斷主管的決策
情境
一位公司的CEO,不顧分析團隊的警告和市場數據,決定將公司大部分的行銷預算,全部投入到一個風險極高、目標受眾非常小眾的新產品上。
情況一(結果是好的)
因為一個意想不到的社會潮流,這個小眾產品突然爆紅,為公司帶來了巨額利潤。事後,董事會和媒體稱讚說:「這位CEO真是獨具慧眼!他當初力排眾議,做出了這個極具魄力的、英明的決定!」
情況二(結果是壞的)
該產品如預期般乏人問津,導致公司遭受巨大虧損。事後,董事會和媒體批評說:「這位CEO一意孤行,做出了這個魯莽又愚蠢的決定,他應該為此負責!」
結果偏誤分析
在這兩種情況下,人們都犯了結果偏誤。這位CEO的決策過程(忽略數據、過度冒險)本身就是非常糟糕的。
在情況一中,人們因為好的結果,而將一個「魯莽的賭博」錯誤地評價為「英明的決策」。
在情況二中,雖然結論(決策是糟糕的)是對的,但人們的判斷依據,僅僅是基於那個壞的結果。
無論結果如何,一個理性的評估都應該聚焦於決策過程本身:在當時的情況下,這個決策是否合理、是否充分考慮了風險?
分析:好的結果不等於好的決策,評估應該基於決策過程而非結果。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醫療選擇
情境
一位病患被診斷出某種疾病,醫生建議他採用有90%成功率的標準手術A。但病患在網路上看到一種未經科學證實的「自然療法B」,並決定冒險一試。
結果是好的情況
出乎意料地,在接受了自然療法B之後,這位病患的病情竟然真的好轉了(可能出於安慰劑效應、或身體的自癒能力)。他和家人事後慶幸地說:「你看,還好當初我們堅持選擇了自然療法,這才是最正確的決定!幸好沒去聽西醫的話動那一刀!」
結果偏誤分析
決策過程: 在有明確科學證據和高成功率選項的情況下,選擇一個未經證實的、充滿不確定性的療法,這本身是一個高風險、不理性的決策。
結果的影響: 因為偶然獲得了好的結果,他們就反過來認定當初那個糟糕的決策是「正確的」、「英明的」。他們用結果來驗證決策,而不是用決策當下的資訊和邏輯。
如果結果是壞的,他們又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但決策本身的品質其實並未改變。
分析:這是一個典型的結果偏誤,偶然的好結果掩蓋了決策過程的問題。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評斷朋友的建議
情境
小美正在為是否要和曖昧對象告白而猶豫不決。她的朋友阿雅給了一個非常直接的建議:「別想那麼多了,你就直接衝一波,今晚就跟他告白!」
情況一(結果是好的)
小美聽了建議,衝動告白,對方恰好也對她有好感,兩人順利在一起。事後,小美對阿雅說:「妳的建議真是太棒了!幸好我聽了妳的話!妳真是我的愛情軍師!」
情況二(結果是壞的)
小美告白後被對方尷尬地拒絕,兩人連朋友都做不成。事後,小美對阿雅抱怨:「都是妳,給我出這個餿主意!害我現在這麼尷尬!」
結果偏誤分析
阿雅的建議本身是好是壞?這很難說,但它肯定是一個高風險的建議。小美對這個建議的評價,完全取決於它的結果。
在情況一中,因為結果是好的,一個「高風險的建議」被評價為「英明的建議」。
在情況二中,因為結果是壞的,同一個「高風險的建議」被評價為「糟糕的建議」。
小美沒有去評估這個建議在「提出當下」的合理性(例如,是否應該先多觀察、多試探),而是直接用最終的成敗,來論斷當初建議的品質。
分析:同一個建議因為結果不同而獲得截然不同的評價。
如何應對結果偏誤?
將決策與結果分開
評價一個決策時,強迫自己回到「做決策的那個時間點」,只使用當時已知的資訊來判斷。
審視決策過程
問自己或他人:「這個決定是基於什麼樣的邏輯和證據?決策的過程是否嚴謹?」而不是只問「結果如何?」
承認運氣的角色
坦然接受任何結果都包含了「運氣」或「不可控因素」的成分。不要將好的結果全部歸功於決策,也不要將壞的結果全部歸咎於決策。
建立決策日誌
在做出重要決定時,寫下你做決定的理由和預期。事後再回頭看,可以幫助你更客觀地評估你的「決策品質」,而不是只被「結果」牽著鼻子走。
結果偏誤讓我們容易混淆決策品質和結果好壞。 通過將決策與結果分開、審視決策過程和承認運氣因素,我們可以更客觀地評估決策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