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偏誤

Belief Bias

信念偏誤

什麼是信念偏誤 (Belief Bias)?

信念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我們在評估一個論證的「邏輯強度」時,會受到其「結論的可信度」影響的傾向

換句話說,如果一個論證的結論,恰好符合我們既有的信念或知識,我們就很容易認為這個論證的邏輯是有效的、有說服力的,即使它的推理過程其實充滿漏洞。相反地,如果一個論證的結論,與我們的信念相抵觸,即使它的邏輯結構完全有效,我們也傾向於去質疑、甚至直接否定它。

這個偏誤的核心在於,我們用「結論聽起來是否順耳」來代替了對「推理過程是否嚴謹」的審查。我們的大腦喜歡走捷徑,當結論讓我們感到舒服時,我們就懶得去檢查其背後的邏輯了。

我們用「結論聽起來是否順耳」來代替了對「推理過程是否嚴謹」的審查。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評估提案

情境

一位行銷主管正在聽取兩位下屬對於新一季行銷策略的提案。

下屬A(邏輯有瑕疵,但結論討喜)

「報告主管,我認為我們應該把所有預算都投入到最新的社群平台『Meta-Verse』上。因為現在所有年輕人都在討論元宇宙,而我們的目標客群是年輕人,所以只要我們搶先布局,就一定能大獲成功!」

下屬B(邏輯較嚴謹,但結論不討喜)

「報告主管,根據我們過去半年的數據分析,EDM(電子郵件)行銷的客戶轉換率最高,有5%。我建議增加EDM的預算,並優化內容,預期能穩定提升30%的營收。」

主管的反應(信念偏誤)

主管聽完後,對A的提案頻頻點頭,心想:「沒錯,A說的很有道理,現在的趨勢就是元宇宙,我們必須跟上。」然後他對B說:「你那個EDM的數據是不是有問題?現在誰還在看Email啊?這個想法太老舊了。」

信念偏誤分析

這位主管就陷入了信念偏誤。

他相信「元宇宙是未來趨勢」,所以當他聽到A的結論(「我們能大獲成功」)符合他的信念時,他便輕易地接受了其有瑕疵的邏輯(「只要布局就『一定』成功」是一個過度簡化的跳躍性結論)。

他不相信「EDM依然有效」,所以當他聽到B的結論與其信念相悖時,他不去審視B提出的嚴謹數據和邏輯,而是直接質疑其前提(「數據肯定有問題」),因為他無法接受那個「不討喜」的結論。

分析:主管的既有信念影響了他對論證邏輯的評估。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解讀新聞或評論

情境

一個人非常關心食安問題,他堅信「有機食品一定比常規食品健康」。

情況一

他在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標題是「驚!研究發現常規農法的蔬菜,農藥殘留是致癌主因!」,文章內容可能充滿了誇張的推論和不可靠的數據來源。但他看完後,立刻分享到自己的社群媒體,並寫下:「我就知道!這篇文章分析得太有道理了!大家快看!」

情況二

他看到另一篇來自權威科學期刊的綜合性研究,結論是「在現行法規標準下,常規農法蔬果的農藥殘留量極低,對人體健康的風險微乎其微,與有機蔬果在營養價值上並無顯著差異。」他看完後的反應是:「這肯定是拿了農藥公司的錢寫的葉佩雯!數據都被美化過了,不可信!」

信念偏誤分析

這個人評斷文章好壞的標準,並不是其論證的嚴謹度或證據的可靠性,而是其結論是否符合他「有機=好,常規=壞」的既有信念。

對於支持他信念的文章,他會自動降低自己的批判性思考標準。

對於挑戰他信念的文章,他則會立刻開啟最強的防禦和質疑模式。

分析:既有信念決定了對證據的接受標準。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判斷朋友的行為

情境

你一直認為你的朋友小華是一個非常善良、樂於助人的人。

事件發生

另一位朋友告訴你:「欸,我上次看到小華在路上,遇到一個問卷志工,他很不耐煩地直接揮手走掉了耶。」

你的反應(信念偏誤)

論證: 「小華對問卷志工不耐煩(前提),所以他可能不是個隨時都那麼有耐心的人(結論)。」這個推論在邏輯上是合理的。

你的內心想法: 「不可能!小華不是那種人。」你可能會立刻反駁說:「他那天一定是真的在趕時間,或者遇到什麼急事了,不然他平常那麼熱心,不可能會這樣的。那個志工可能也很煩人吧!」

信念偏誤分析

因為「小華可能不耐煩」這個結論,與你心中「小華是個大好人」的信念產生了衝突。

你沒有先思考這個論證的可能性,而是直接否定了它。

為了保護你原有的信念,你的大腦會自動去尋找各種其他的可能性(「他在趕時間」、「志工很煩人」)來解釋這個行為,以確保你的結論(「小華依然是個好人」)不受動搖。

你對整個事件的判斷,被你既有的信念所主導,而不是基於對當下論證的客觀評估。

分析:為了保護既有信念,大腦會自動尋找合理化的解釋。

如何應對信念偏誤?

刻意將「邏輯」與「結論」分開評估

先問自己:「假設前提為真,這個結論是否能從邏輯上推導出來?」接著再問:「這些前提本身,是否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扮演「惡魔的辯護人」

試著去為那個你「不相信」的結論尋找支持的理由和證據。這能強迫你跳出同溫層,進行更全面的思考。

盲性評估

在可能的情況下,先不看結論,只看論證的過程和數據,試著自己推導出結論,再與原文的結論做比較。

信念偏誤讓我們用結論的可信度來評估論證的邏輯強度,阻礙了客觀的思考。 通過分開評估邏輯與結論、扮演反方角色和盲性評估,我們可以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信念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