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化偏誤
Normalcy Bias

什麼是正常化偏誤 (Normalcy Bias)?
正常化偏誤,也稱為「正常性偏見」,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人們在面對一場從未經歷過的危機或災難時,會傾向於低估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帶來的衝擊,並錯誤地假設事情會一如既往地「正常」發展下去。
換句話說,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平靜且可預測的,所以當一個重大的、破壞性的事件來臨時,我們的大腦很難去接受這個「不正常」的現實。這種偏誤會導致人們在危機初期出現否認、麻木、反應遲緩的現象,從而錯失了寶貴的準備或應對時機。
它的核心心理活動是:「這種事不可能會發生。」、「事情沒那麼嚴重,很快就會過去的。」
這種偏誤與樂觀偏誤(壞事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和可得性捷思(如果很久沒發生災難,腦中就沒有可提取的記憶,因此感覺風險很低)密切相關。
我們會錯誤地假設事情會一如既往地「正常」發展下去。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面對市場顛覆
情境
一家經營數十年的傳統計程車行,面對著叫車App(如Uber)的崛起。
車行老闆們的想法(正常化偏誤)
在一次會議上,有年輕司機提出公司應該開發自己的App或與平台合作。但資深的老闆們卻說:「大家不用太緊張。我們在這一行做了三十年了,路邊招手搭車才是最『正常』的方式。那個什麼App只是年輕人愛玩的新花樣,燒錢的玩意兒,熱潮很快就會過去的。我們的營運模式一直都很穩定,只要我們繼續提供好的服務,客人永遠都會在。」
正常化偏誤分析
這些老闆們就陷入了正常化偏誤。
堅信「常態」會持續: 他們將過去數十年「路邊攔車」的商業模式,視為永恆不變的「正常狀態」。
低估新威脅: 他們無法想像消費者的用車習慣會發生根本性的、顛覆性的改變,因此將新科技視為一個短暫的「異常現象」,而不是一個「新常態」的開端。
反應遲緩: 因為低估了威脅,他們選擇維持現狀,而不是積極應對,從而錯失了轉型的最佳時機。許多被時代淘汰的企業(如百視達面對Netflix),其失敗的根源都與正常化偏誤有關。
分析:固守過去的正常狀態阻礙了對新威脅的適應。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應對天災警報
情境
新聞報導一個威力強大的「超級颱風」即將登陸台灣,氣象局發布了致災性豪雨和強風的警告,呼籲民眾做好防災準備。
一位民眾的想法(正常化偏誤)
他看著鄰居們忙著在窗戶上貼膠帶、準備沙包、儲備糧食和水。他心想:「太誇張了吧!每年颱風警報都講得那麼嚇人,結果每次都嘛還好,我們這個社區也從來沒有淹過水。媒體就是喜歡危言聳聽。不用準備啦,反正明天還不是一樣正常過日子。」
正常化偏誤分析
這位民眾的決策,完全基於他過去「正常」的經驗。
過去經驗的錨定: 因為他過去經歷的颱風,都沒有對他造成實質的損害,所以他建立了一個「颱風=小事」的正常化模型。
否認危機的可能性: 當一個超出他過去經驗的、更強烈的威脅(超級颱風)來臨時,他的第一反應是「否認」和「輕視」,認為「這次也會和以前一樣正常」。
準備不足: 這種偏誤極其危險,它會導致人們在面對真實的、致命的災難時,因為缺乏準備而陷於險境。
分析:過度依賴過去經驗可能導致災難準備不足。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忽略關係中的警訊
情境
小雅的伴侶阿傑最近半年性情大變,開始變得有很強的控制慾,會檢查她的手機,並在她與朋友出門時不斷打電話查勤。
小雅對朋友的說法(正常化偏誤)
朋友對小雅表示擔心,認為這是關係中的危險警訊。但小雅卻說:「唉呀,他就是最近工作壓力太大了,才會比較沒安全感。他本性不是這樣的,我們以前感情一直都很好。等他這個案子忙完了,一切就會恢復正常了。這不是什麼大問題啦。」
正常化偏誤分析
小雅正在經歷關係中的正常化偏誤。
緊抓過去的正常狀態: 她緊緊抓住過去那段「正常的、甜蜜的」關係狀態,並以此作為判斷所有事情的基準。
將警訊視為「暫時的異常」: 她將伴侶的控制慾行為,解釋為一個暫時的、會自動消失的異常現象,而不是一個可能代表關係已經出現根本性問題的「新常態」。
低估潛在傷害: 這種偏誤會讓她持續忍受不健康的對待,因為她總相信「正常的日子」很快就會回來。這讓她無法及時設立界線或尋求幫助,可能會讓自己陷入更危險的處境。
分析:希望回到過去的正常狀態可能忽視關係中的真實危險。
如何應對正常化偏誤?
認真對待警告
當權威機構(如政府、科學家)或專家發出警告時,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不要輕易用個人經驗去否定它。
進行「事前驗屍」練習
主動去想像「最壞的情況真的發生了」,然後思考自己到時候會希望現在已經做了哪些準備。這有助於打破「一切都會正常」的幻想。
制定應急計畫
無論是家庭防災計畫還是公司的風險應對計畫,事先準備好流程,能讓你在危機發生時,跳過「否認」和「猶豫」的階段,直接進入行動模式。
注意變化的趨勢
當生活中出現一些「異常」的信號時,不要輕易將其視為偶然。問自己:「這有沒有可能是一個新趨勢的開端?」
正常化偏誤讓我們低估危機並假設事情會保持正常。 通過認真對待警告、進行最壞情況想像、制定應急計畫和注意變化趨勢,我們可以更好地應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