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利偏誤
Self-Serving Bias

什麼是自利偏誤 (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誤,也稱為「自我服務偏見」,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歸因偏誤。它指的是,我們傾向於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內在、個人因素(例如:能力、才華、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外在的、情境的因素(例如:運氣不好、環境所逼、別人的錯)。
這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防衛機制,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和提升我們的自尊心。透過為成功居功、為失敗卸責,我們可以在心理上感覺良好,維持一個正面的自我形象。
好事發生時
「這都是我的功勞!」(內在歸因)
壞事發生時
「這不是我的錯!」(外在歸因)
透過為成功居功、為失敗卸責,我們維持正面的自我形象。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專案成敗的歸因
情境
一位專案經理在向高層報告兩個不同專案的成果。
成功的專案A
專案A提前完成且大獲好評。經理在報告時說:「這次的成功,主要歸功於我卓越的領導能力、精準的策略規劃,以及我帶領團隊不眠不休、克服困難的決心。」
失敗的專案B
專案B的成果不如預期。經理在報告時則說:「這次的失敗,主要是因為大環境不景氣、競爭對手惡意削價競爭,而且合作的IT部門支援一直不到位,拖累了我們的進度。」
自利偏誤分析
這位經理完美地展現了自利偏誤。
成功時: 他將原因全部歸功於自己的內在特質(領導力、決心)。
失敗時: 他將原因全部歸於外在因素(市場、對手、其他部門)。
這種歸因方式,讓他在功勞簿上名留青史,同時又能在失敗的報告中撇清責任,從而保護了他作為一個「能幹的管理者」的自我形象。
分析:成功歸己失敗歸外維護了專業形象但阻礙學習。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考試成績
情境
一位學生拿到了期末考的成績單。
考得好的科目
他的國文考了95分。他對父母說:「你看,我這次國文花了很多時間準備,認真複習,我的語文天賦和努力都體現在分數上了!」
考得差的科目
他的數學只考了58分。他對父母抱怨:「這次數學老師出題實在太偏了,很多都不是課本的重點,而且考試那天教室冷氣超冷,害我一直無法專心思考!」
自利偏誤分析
這是在學生時代非常常見的自利偏誤。
好的成績(成功)被歸因於內在因素(努力、天賦)。
壞的成績(失敗)被歸因於外在因素(老師出題不公、環境干擾)。
這樣的歸因,讓他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我是個聰明又努力的好學生」的感覺,同時又不必去面對「我可能在數學這科上準備不足或能力較差」這個令人不舒服的事實。
分析:保護自尊但可能忽視真正需要改善的地方。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解釋分手原因
情境
阿傑最近剛和交往多年的女友分手,正在和朋友們訴苦。
關於維持關係的成功部分
他對朋友們說:「我們之所以能在一起這麼久,都是因為我一直很包容她、對她很好,大小事都讓著她。」
關於分手的失敗原因
(朋友們問起分手原因)他嘆氣說:「但最後會分手,是因為她太不成熟了,而且她那些閨蜜一直在旁邊煽風點火,加上她換了新工作壓力太大,整個人都變了。我已經盡力了,但環境和她都變了,我也沒辦法。」
自利偏誤分析
阿傑的這段敘述,是一套完美的自利偏誤劇本。
關係的維持(成功的部分),他歸因於自己的內在美德(包容、付出)。
關係的結束(失敗),他則完全歸因於外在因素(對方不成熟、對方朋友的影響、對方的工作壓力)。
這套說詞,讓他在朋友面前維持了一個「深情的好男人,無奈被外界因素所擊敗」的良好形象,完全保護了他的自尊。他不需要去反思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可能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分析:完美的自我保護敘述但失去了成長的機會。
如何應對自利偏誤?
練習誠實的自我反省
在成功時,主動去思考有哪些外在因素(運氣、他人的幫助)促成了成功。在失敗時,勇敢地問自己:「除了那些外部原因,我自己有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尋求坦誠的回饋
找一個你信任且敢於說真話的朋友或導師,聽聽他們對你某次成敗的客觀看法。
專注於「學習」而非「責備」
將每一次的結果,無論好壞,都看作是一次學習的機會。當焦點從「誰的功勞/誰的錯」轉移到「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時,自利偏誤的影響就會減輕。
自利偏誤讓我們將成功歸己、失敗歸外以保護自尊。 通過誠實自省、尋求回饋和專注學習,我們可以更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表現和成長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