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者-觀察者偏誤
Actor-Observer Bias

什麼是行動者-觀察者偏誤 (Actor-Observer Bias)?
行動者-觀察者偏誤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社會認知偏誤,它結合了我們剛才討論過的「基本歸因謬誤」,並將其延伸。這個偏誤指的是:
當我們是「觀察者」(Observer)時:我們在解釋他人的行為時,傾向於將其歸因於對方的內在特質(Dispositional Factors),例如性格、態度或意圖。
當我們是「行動者」(Actor)時:我們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則傾向於將其歸因於外在情境(Situational Factors),例如環境壓力、他人影響或偶然因素。
「別人搞砸了,是因為『他就是那種人』;我搞砸了,是因為『我當時沒辦法』。」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專案報告表現不佳
情境
在一次重要的客戶提案中,你和同事阿明分別負責一部分的報告。
當阿明報告得結結巴巴時(你是觀察者)
你心裡可能會想:「阿明真是缺乏自信,台風很差」、「他準備得不夠充分,能力還有待加強」、「他本來就不是一個擅長公開演講的人」。你將他表現不佳歸因於他的內在特質(能力、性格)。
當輪到你報告,你也因為緊張而講錯數據時(你是行動者)
事後你向主管解釋:「抱歉,昨天為了趕進度只睡了三小時,精神不太好」、「投影機的遙控器突然沒反應,打亂了我的節奏」、「客戶臨時問了一個很尖銳的問題,讓我有點措手不及」。你將自己表現不佳歸因於各種外在情境(睡眠不足、設備問題、客戶壓力)。
分析:你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標準來評斷同一個情境下的相似行為。你對阿明的評價可能過於苛刻,而對自己的失誤則給予了充分的理由。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開車時的行為
情境
你正在開車上班的路上。
當你看到別人超車或開得很快時(你是觀察者)
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是趕著去投胎嗎?真是個魯莽、沒公德心的駕駛!」、「又是一個自私鬼,完全不顧別人的安全」。你將對方的行為歸因於他的人格(魯莽、自私、沒公德心)。
當你自己因為快要遲到而超車時(你是行動者)
你心裡會告訴自己:「沒辦法,今天有個絕對不能遲到的會議」、「前面的車開得太慢了,擋住了整個車道,我只好超車」、「再不快點,我的全勤獎就飛了」。你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情境的迫切性(會議重要、前車太慢、獎金壓力)。
分析:在馬路上,我們幾乎無時無刻不在對他人進行「人格審判」,卻總是能為自己的違規行為找到「合理的藉口」。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取消約會
情境
你和朋友小華原本約好週末要一起吃飯。
當小華臨時取消約會時(你是觀察者)
你可能會感到失望和不悅,心裡想:「小華真是一個靠不住的人,常常說話不算話」、「他根本就不重視我們的友誼,不然怎麼會臨時取消?」、「他是不是找到更有趣的約了?真是個重色輕友的傢伙」。你將取消約會的行為歸因於他的人格(不可靠)或意圖(不重視你)。
當你因為臨時有事而取消約會時(你是行動者)
你會向朋友解釋:「真的很抱歉,老闆突然要我週末去加班,實在是推不掉」、「我媽臨時打電話來說家裡有急事需要我幫忙」、「我今天身體很不舒服,真的沒辦法出門」。你會強調那些讓你身不由己的外在情境(老闆要求、家庭急事、身體狀況)。
分析:這種偏誤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中製造誤會和摩擦。我們傾向於原諒自己,卻嚴厲地評判他人,長久下來會侵蝕信任感。
如何避免或減輕行動者-觀察者偏誤?
練習觀點採擇
這是最有力的工具。在你準備對他人的行為下定論前,先停下來,試著從「他」的角度,把整個故事講一遍。想像他是「行動者」,他會如何向你解釋他的行為?
將對待自己的標準應用於他人
回想一下你上次犯下類似錯誤時,是怎麼為自己開脫的。然後,試著把這些「藉口」或「情境因素」也套用在對方身上,看看是否也說得通。這能幫助你實現歸因的「公平對待」。
增加對情境的關注
養成一個習慣,在分析任何人的行為時,都先從情境因素開始問起:「當時的環境是怎麼樣的?」、「他面臨了什麼樣的時間壓力或資源限制?」、「有沒有可能是其他人的行為影響了他?」
坦然承認自己行為中的個人因素
反過來,在解釋自己的行為時,也要更誠實。除了找情境藉口,也要問問自己:「這個失誤中,有沒有一部分是我自己的問題?例如,是不是我時間管理真的有待加強?」
透過溝通獲取更多資訊
與其自己胡亂猜測,不如直接、友善地去詢問對方。例如,可以對臨時取消約會的朋友說:「希望你一切都好,是遇到什麼急事了嗎?」這不僅能讓你獲得真實的資訊,避免誤判,本身也是一種關心的表現。
行動者-觀察者偏誤讓我們用雙重標準來評判行為,對他人嚴厲而對自己寬容。 通過練習觀點採擇、公平對待和增加溝通,我們可以建立更健康、更同理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