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諾一致性原理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什麼是承諾一致性原理 (Commitment and Consistency)?
承諾一致性原理是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Cialdini)在其著作《影響力》中提出的經典原則。它指的是一旦我們做出了一個決定或選擇(也就是做出了「承諾」),我們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壓力,驅使我們後續的言行舉止都與這個承諾保持「一致」。
這種行為源於我們希望被看作是一個言行一致、可靠且穩定的人。前後不一會被視為思想混亂、優柔寡斷甚至虛偽。為了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和社會形象,我們會不惜一切代價來捍衛自己先前的決定,即使那個決定事後看來可能是錯的。
登門檻效應(Foot-in-the-Door Technique)
這個原理最著名的應用技巧就是「登門檻效應」:先用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請求,讓你做出承諾(把一隻腳卡在門縫裡),一旦你同意了,就更有可能答應後續更大、更相關的請求,以維持行為的一致性。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自願」加班與後續的責任
情境
一位主管想讓團隊成員加班完成一個緊急專案,但他不直接下命令。
小小的承諾(登門檻)
在會議結束時,主管對大家說:「這個專案對公司非常重要,我們是一個有責任感的團隊,對嗎?」所有人都會下意識地點頭或口頭同意「是」。接著主管又問:「那麼,大家是否都同意,我們應該盡一切努力來確保這個專案的成功?」
引導至更大的行為
當大家做出了「我是有責任感的團隊成員」和「我同意要盡全力」這兩個公開承諾後,主管再接著說:「非常好,那今晚我們就一起留下來加個班,把最困難的部分衝刺一下吧!」
一致性的壓力
此刻,即使你心裡百般不願,但因為你剛剛才公開承諾自己是個「有責任感」且「願意盡全力」的人,現在如果拒絕加班,就會顯得你之前的承諾是空話,造成了言行不一。為了維持自己「言行一致」的形象,大多數人會選擇默默地留下來加班。
結果:主管透過引導團隊做出一個微小、正面的承諾,成功地讓大家為了與該承諾保持一致,而接受了一個更大的、他們原本可能不願意的請求(加班)。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慈善機構的募款策略
情境
你在街上遇到一位慈善機構的募款人員。
小小的承諾(登門檻)
他/她不會一上來就叫你捐錢,而是會先問一個你很難拒絕的問題:「先生/小姐,您是否認同『關懷流浪動物』是一件很有愛心的事呢?」你很自然地會回答「是」。這就是你的第一個承諾:你將自己定位為一個「關心動物、有愛心的人」。
引導至更大的行為
接著,募款人員會說:「太好了,很高興您也跟我們一樣有愛心。我們正在為這些需要幫助的毛小孩募集資源,您是否願意支持我們的連署活動,只要簽個名就好,表達您對動保議題的支持?」簽名是一個比捐錢小得多的行為,你為了與「有愛心」的形象保持一致,很可能也會同意。
提出最終請求
在你簽完名後,對方會順勢提出:「非常感謝您的支持!您的簽名對我們意義重大。那您是否願意再進一步,用每個月一筆小額捐款,來實質地幫助這些毛小孩獲得溫飽呢?」
結果:透過一系列由小到大的承諾,募款人員讓你一步步地陷入「承諾一致性」的軌道,最終達成了募款的目的。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從「幫個小忙」開始的關係
情境
你的朋友想把你和他的另一位單身朋友湊成一對,但你對那個陌生人沒什麼興趣。
小小的承諾(登門檻)
你的朋友不會直接說「你去跟他約會吧」,而是會說:「我那個朋友最近剛搬家,週末要辦個入厝派對,但我臨時有事去不了,你能不能『幫我一個小忙』,代表我去送個禮物給他,打聲招呼就走?」
引導至更大的行為
「幫朋友送禮」是一個很難拒絕的小請求。你答應之後,就做出了「我願意幫忙」的承諾。到了派對現場,你把禮物送給了那個朋友,對方很熱情地招待你。
一致性的壓力
你已經「身在現場」,如果馬上掉頭就走,會顯得非常不禮貌,也與你「幫朋友忙」的初衷不符。為了讓自己的行為看起來合理、一致,你可能會想:「好吧,既然來都來了,就待一下吧。」結果你們聊了起來,發現對方還不錯,甚至交換了聯絡方式。
結果:你的朋友透過一個微不足道的「承諾」,成功地讓你採取了後續一連串你原本不打算做的事,最終可能真的促成了一段新的關係。
如何避免或減輕此效應的負面影響?
學會分辨「善意」與「惡意」的承諾
在做出任何承諾前,先問問自己:「這個請求的最終目的是什麼?」如果感覺對方是想透過小請求來引導你做出更大的、對他有利的決定,就要提高警覺。
給自己思考的緩衝時間
承諾一致性的壓力在當下最強烈。不要當場答應連續的請求。學會說:「這個我需要考慮一下,晚點再回覆你。」
聆聽你的「內心警訊」
當你被迫要維持一個不情願的承諾時,你的「胃」會第一個知道,可能會感到一陣不舒服或緊張。當你有這種生理反應時,要相信它。
勇敢承認「我改變心意了」
頑固地堅持一個錯誤的決定,遠比承認錯誤並及時修正,來得更愚蠢。練習說:「根據新的資訊,我之前的想法有些改變。」
將一致性建立在「價值觀」而非「單一承諾」上
與其盲目地與「上一個行為」保持一致,不如思考如何與你「更深層的價值觀」保持一致。例如,你可能承諾了要幫朋友,但如果你更重視的價值觀是「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那麼拒絕一個你不喜歡的派對,反而是更高級的一致性。
承諾一致性本身是個優良的品格,但我們需要警惕它被他人利用,或讓我們陷入錯誤的決定中無法自拔。 關鍵不在於完全不做承諾,而在於做出承諾時要謹慎,並保留隨時可以根據新情況、本著更重要原則而做出調整的勇氣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