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蘭克林效應

Ben Franklin Effect

富蘭克林效應

什麼是富蘭克林效應 (Ben Franklin Effect)?

富蘭克林效應是一種奇妙的社會心理學現象,它指的是我們更有可能去喜歡那些我們曾經幫助過的人,而不是那些曾經幫助過我們的人

這個效應源於一個故事:美國開國元勳班傑明·富蘭克林(Ben Franklin)想與一位政敵建立良好關係。他沒有去討好對方,反而寫信向這位藏書豐富的政敵,請求借閱一本稀有書籍。對方有些意外,但還是把書借給了他。一週後,富蘭克林將書歸還,並附上感謝信。神奇的是,在下一次見面時,這位政敵主動上前與富蘭克林交談,兩人最終成為了終生的朋友。

心理學機制

這背後的心理學機制是「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我們幫助一個我們不喜歡或對其無感的人時,我們的內心會產生矛盾:「信念:我不喜歡這個人」與「行為:我卻在幫助他」。為了緩解這種不適感,我們的大腦會走一條捷徑——改變我們的信念,說服自己:「我之所以會幫他,一定是因為他其實是個不錯的人,值得我幫忙。」

簡單來說,就是「我幫了你,所以我一定比較喜歡你。」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與難相處的同事破冰

情境

你的團隊需要和另一個部門的同事阿強密切合作,但阿強是出了名的冷淡、不愛搭理人,讓你覺得很難溝通。

你的策略

你沒有去請他喝咖啡或刻意討好他,反而是找到一個他非常擅長的領域,向他請求一個「小小的」幫助。例如,你知道他對Excel的樞紐分析非常在行,便走過去誠懇地說:「阿強,不好意思打擾一下,我被這個報表格式搞得一個頭兩個大,聽說你是這方面的專家,可以請你花兩分鐘指導我一下這個功能要怎麼用嗎?」

對方的心理轉變

阿強聽到自己被稱為「專家」,並且請求的只是一個能輕易展現他能力的小忙,他多半會答應。

在他花費幾分鐘幫助你之後,他的大腦會開始進行認知協調:「我平常不太理這個人,但我卻花時間幫他解決問題。嗯…也許他不像我想的那麼討厭,他還挺尊重我的專業的。這個人還不錯。」

結果:這次小小的求助,成為了你們關係的「破冰船」。從此以後,阿強對你的態度明顯變得比較友善、更願意溝通,因為在他心中,你已經從「一個不熟的同事」變成了「那個我幫助過的、懂得欣賞我專業的人」。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想和新鄰居建立關係

情境

你剛搬到一個新社區,想和隔壁的鄰居建立友好的關係,但平時只有點頭之交。

你的策略

你可以找一個無傷大雅的藉口,向鄰居請求一個小幫助。例如,你可以敲門說:「你好,我剛搬來,家裡網路還沒裝好,臨時需要查一個緊急的資料,不知道是否可以借用一下您的Wi-Fi密碼?我大概五分鐘就好。」

對方的心理轉變

對方通常很樂意提供這種舉手之勞。在提供了幫助之後,他對你的印象會從一個模糊的「新鄰居」變得更具體、更正面。

他的大腦會告訴自己:「我願意幫助這個新鄰居,表示我對他抱持著友善的態度,希望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

結果:這次借Wi-Fi的行為,為你們創造了更多的互動機會。下次在電梯裡遇到時,你們可能就不只是點點頭,而是能聊上幾句,關係就這樣自然地展開了。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增加約會對象的好感度

情境

你正在和心儀的對象約會,希望能夠拉近彼此的距離,讓關係不只停留在客套的層面。

你的策略

在約會過程中,你可以創造一個機會,讓對方為你做一件非常微小的事情。例如:

  • 在餐廳看菜單時:「哇,選項好多,我有點選擇困難,你覺得哪個比較推薦?」
  • 天氣有點涼時:「我有點冷,你可以把你的外套借我披一下嗎?」
  • 飯後散步時:「我的手現在有點東西,可以請你幫我拿一下我的手機嗎?」
對方的心理轉變

當對方為你完成這些小小的請求後,會不自覺地在心中增加對你的好感和投入感。

這些行為本身就在傳達一種「我願意為你付出」的信號,為了讓這個行為合理化,他/她的大腦會強化「我對這個人有好感」的信念。

結果:這些小小的求助,巧妙地將對方從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變成一個主動的「付出者」,讓關係的互動性增強,也讓對方在潛意識中對你投入了更多的情感連結。

如何善用及應對此效應?

如何善用此效應(建立關係)

請求要「小」,而非「大」

請求的忙必須是對方能輕易完成、不會感到為難的。如果請求過大,反而會引起反感。

讓對方展現優勢

請求的內容最好是對方擅長或引以為傲的領域,這會讓對方在幫助你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

表達真誠的感謝

獲得幫助後,一定要真誠地表達感謝。這會讓對方的付出得到正面的回饋,鞏固他對你的好印象。

適時回報,但不必立即

你可以在未來的某個時機,也為對方提供幫助,建立互惠的關係。但切記不要「立即」回報,否則會讓這次互動變成一場「交易」。

如何應對此效應(保持警覺)

辨別請求的意圖

當有人向你求助時,思考一下這個請求是真誠的、合理的,還是帶有某種操控的意圖。

堅持自己的界線

了解富蘭克林效應,不代表你必須答應所有的求助。如果一個請求讓你感到不舒服,要學會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相信自己的直覺

如果你感覺某個求助背後的動機不單純,即使它看起來只是個小忙,也要相信你的直覺。

反向思考

問問自己:「我幫助這個人,是因為我真的認同他、願意幫他,還是我只是在無意識中被影響了?」

富蘭克林效應本身是一個中性的社交工具,了解它能幫助我們建立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同時也避免被有心人士利用。關鍵在於保持清醒的頭腦,用心感受真誠的善意。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富蘭克林效應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