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在記憶

Cryptomnesia

潛在記憶

什麼是潛在記憶 (Cryptomnesia)?

潛在記憶,又稱「隱記症」或「無意識抄襲」,是一種記憶偏誤。它指的是一個人會錯誤地將一段過去的記憶(例如,一個想法、一段旋律、一個笑話),當成是自己當下全新的、原創的靈感

換句話說,你過去曾經看過或聽過某個資訊,但你已經忘記了當初獲取該資訊的「來源」和「情境」。當這段記憶在某個時刻重新浮現時,因為你找不到它的來源,你的大腦便會誤判,認為這是你自己的原創思想。

重要提醒:這並非刻意的抄襲或剽竊

患者本身是真誠地相信這個想法是自己首創的,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記憶錯誤。

簡單來說,就是「我以為這是我自己想到的,其實我只是想起了我早已忘記的、曾經看過的東西。」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廣告文案的「原創」發想

情境

一家廣告公司的創意團隊正在為一款新的咖啡產品進行腦力激盪,目標是想出一句響亮的廣告標語(Slogan)。

潛在記憶的體現

靈光乍現: 團隊成員小明在會議中突然靈光一閃,興奮地提出了一個標語:「好咖啡,值得與好朋友分享。」團隊成員們聽了都覺得很棒,於是決定採用。

記憶的來源: 事實上,小明在幾年前看過一部國外的老電影,電影中主角就說過一句非常類似的台詞。這個記憶被儲存在他的大腦深處,但具體的來源和情境早已被遺忘。

無意識的抄襲: 當團隊需要一個溫馨的咖啡標語時,這段潛在的記憶被觸發並浮現。因為小明完全想不起來自己在哪裡見過這句話,他的大腦便將其錯誤地歸因為「自己的原創靈感」。

結果

廣告推出後,有消費者指出這句標語與某部經典電影的台詞雷同,導致公司陷入了輕微的抄襲爭議。儘管小明絕非有意抄襲,但潛在記憶的確讓他無意中「竊取」了他人的創意。

分析:這是創意工作領域最常見也最需要警惕的狀況。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哼唱出的「原創」旋律

情境

你是一位業餘的音樂愛好者,喜歡自己用吉他或鋼琴創作一些旋律。

潛在記憶的體現

靈感湧現: 某天下午,你隨意地彈著琴,一段優美動聽的旋律從你的指尖流淌出來。你感到欣喜若狂,心想:「天啊,我竟然創作出這麼好聽的曲子!」

記憶的來源: 這段旋律很可能來自你童年時聽過的某首兒歌、某部動畫片的配樂,甚至是商場裡重複播放的背景音樂。這段旋律因為不常被提起,已經沉入你的潛意識,但它並沒有消失。

無意識的抄襲: 當你處於放鬆的創作狀態時,這段熟悉的潛在記憶被再次提取出來。因為你完全不記得它的出處,便滿心歡喜地認為這是自己的神來之筆。

結果

當你興高采烈地把你的「新作品」分享給朋友聽時,朋友可能會一臉困惑地說:「咦?這不是周杰倫的某一首歌嗎?」或者「這聽起來很像宮崎駿動畫裡的配樂耶。」這時你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原創」只是一場記憶的騙局。

分析:這種情況在音樂創作中相當常見,許多音樂家都曾經歷過類似的窘境。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飯局上講了一個「自己的」趣事

情境

在一場朋友聚會中,為了活絡氣氛,大家輪流分享自己最近遇到的趣事。

潛在記憶的體現

一個好故事: 輪到你時,你突然想起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便繪聲繪影地講了起來:「我跟你們說,我上禮拜去爬山,遇到一隻超聰明的猴子,牠竟然懂得用石頭砸開核桃吃,還會分給牠的小猴子,超好笑的!」

記憶的來源: 事實上,這件「趣事」並非你親身經歷的。你很可能是在幾天前滑手機時,在Dcard、PTT或某個新聞網站上看過這則網友分享的貼文或影片。

無意識的抄襲: 在需要一個有趣故事的社交壓力下,這段生動的記憶被提取出來。因為故事的細節很清晰,但來源(手機螢幕)的記憶很模糊,你的大腦便自動將其「嫁接」到自己的親身經歷上。

結果

聚會中,剛好有另一位朋友也看過同一則網路貼文,他可能會尷尬地問:「咦?我好像也在網路上看過這個故事耶…」這會讓你瞬間陷入窘境。你並非有意欺騙朋友,但潛在記憶讓你無心地盜用了別人的經歷。

分析:潛在記憶讓你無心地盜用了別人的經歷,這在社交場合中可能會造成尷尬。

如何避免或減輕此效應的影響?

完全消除潛在記憶很困難,因為它是大腦記憶提取過程中的自然錯誤。但我們可以採取一些策略,尤其是在需要「原創性」的領域,來降低其發生的風險。

進行徹底的「原創性」查核

在創意工作上,當你有了一個自認為很棒的點子時,在投入大量資源前,務必先利用網路搜尋引擎、專業資料庫或請教資深前輩,進行廣泛的查核,確認這個點子是否已經存在。

詳細記錄靈感來源

養成隨手記錄的習慣。當你看到或聽到任何觸發你靈感的資訊時,不僅要記下那個「點子」,更要記下它的「來源」——是在哪本書、哪部電影、哪個網站、或與誰的對話中得到的。

與團隊協作,交叉比對

將你的「原創」想法分享給團隊成員,他們來自不同的知識背景,記憶庫也不同,更有可能幫你識別出那個點子是否與某個已有的東西相似。

適度休息,避免在疲勞狀態下創作

研究表明,在精神疲勞的狀態下,大腦的監控和辨識能力會下降,更容易發生記憶提取的錯誤。在精神飽滿時進行創意工作,有助於降低潛在記憶發生的機率。

保持謙遜,承認記憶的不可靠性

根本上,要接受人類記憶並非完美的事實。即使你認為某個想法100%是自己的,也要抱持一絲可能性——它可能源於你已遺忘的過去。這種謙遜的態度,能讓你在被提醒或質疑時,不會反應過度。

潛在記憶揭示了人類創造力與記憶的複雜關係。 通過建立嚴謹的查核流程和開放的驗證心態,我們可以為自己的「原創」作品做好把關。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潛在記憶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