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納多·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c. 1503–1506
一幅以神秘微笑和「暈塗法」技巧聞名於世的文藝復興肖像畫。
c. 1495–1498
精準捕捉耶穌宣告門徒背叛後,瞬間引爆戲劇性張力與人性反應的宗教壁畫。
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
1501–1504
象徵文藝復興理想人體之美,並捕捉英雄在決戰前充滿自信與堅毅瞬間的雕塑典範。
c. 1508–1512
西斯汀禮拜堂天頂畫的中心圖像,生動描繪了上帝將生命賦予亞當那神聖的瞬間。
愛德華·孟克 (Edvard Munch)
1893
一幅深刻描繪現代人內心焦慮、孤獨與存在痛苦的表現主義代表作。
巴勃羅·畢卡索 (Pablo Picasso)
1937
畢卡索以立體主義風格創作的巨型壁畫,是控訴戰爭殘酷與非人道的普世宣言。
葛飾北齋 (Katsushika Hokusai)
c. 1829–1833
日本浮世繪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以滔天巨浪展現了自然的磅礴力量與人的渺小。
秦代藝術家
c. 210–209 BCE
為守護秦始皇陵而打造的地下軍隊,由數千名樣貌各異的真人大小陶俑組成。
芙烈達·卡蘿 (Frida Kahlo)
1939
一幅超現實主義的雙人自畫像,深刻揭示了藝術家在愛情與身分認同上的掙扎與分裂。
馬塞爾·杜象 (Marcel Duchamp)
1917
一件挑戰傳統藝術定義的「現成物」,主張藝術的核心在於觀念而非技藝。
林布蘭 (Rembrandt van Rijn)
1642
一幅以戲劇性光影和動感構圖,徹底顛覆傳統的巴洛克式群體肖像畫。
揚·維梅爾 (Johannes Vermeer)
c. 1665
被譽為「北方的蒙娜麗莎」,以其神秘的氛圍和對光影的精湛捕捉而聞名。
迪亞哥·委拉斯蓋茲 (Diego Velázquez)
1656
一幅挑戰觀看視角的複雜畫作,深刻探討了真實與幻象之間的關係。
奧古斯特·羅丹 (Auguste Rodin)
c. 1880 (conceived), 1904 (cast)
象徵哲學與人類理性思維,是全球最知名的英雄式沉思默想雕塑。
1907
現代藝術的開山之作,以其破碎的幾何形體徹底顛覆了傳統美學。
薩爾瓦多·達利 (Salvador Dalí)
1931
超現實主義的經典圖像,以著名的「融化時鐘」探索潛意識與時間的相對性。
安迪·沃荷 (Andy Warhol)
1962
普普藝術的標誌性作品,將大眾消費品提升至藝術殿堂,挑戰了藝術的定義。
張擇端 (Zhang Zeduan)
12世紀
中國的國寶級風俗畫長卷,鉅細靡遺地描繪了北宋京城的繁榮景象。
巴比倫工匠
c. 575 BCE
古代巴比倫城宏偉的琉璃磚城門,是近東建築藝術的輝煌典範。
高棉帝國
全球最大的宗教建築,是高棉帝國結合宇宙觀與建築藝術的巔峰之作。
桑德羅·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c. 1486
文藝復興的標誌性畫作,描繪了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從貝殼中誕生的優雅景象。
格蘭特·伍德 (Grant Wood)
1930
描繪美國中西部農民堅毅精神的標誌性畫作,是美國文化中最常被模仿的作品之一。
古斯塔夫·克林姆 (Gustav Klimt)
1907–1908
象徵主義的巔峰之作,以華麗的金箔與裝飾圖案描繪了愛情中最燦爛的時刻。
克洛德·莫內 (Claude Monet)
1872
印象派的開山之作,以捕捉港口日出的瞬間光影與色彩而命名了一個藝術流派。
喬治·秀拉 (Georges Seurat)
1884–1886
點描法的里程碑之作,以無數微小色點科學地構建出巴黎人週末的休閒時光。
愛德華·霍普 (Edward Hopper)
1942
描繪現代都市生活疏離與孤獨感的標誌性作品,捕捉了深夜餐廳中的寧靜時刻。
耶羅尼米斯·波希 (Hieronymus Bosch)
c. 1490–1510
一幅充滿奇異幻想與道德警示的三聯畫,描繪了從伊甸園到地獄的超現實景象。
歐仁·德拉克洛瓦 (Eugène Delacroix)
1830
法國浪漫主義的標誌,歌頌了為自由而戰的革命精神與激情。
拉斐爾 (Raphael)
1509–1511
文藝復興的經典壁畫,將古代哲人匯聚一堂,象徵著對智慧與真理的追求。
亞歷山德羅斯 (Alexandros of Antioch)
c. 130–100 BCE
古希臘最著名的雕塑之一,以其斷臂的神秘感和古典主義的美學典範而聞名。
文森·梵谷 (Vincent van Gogh)
1889
梵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其充滿情感、漩渦般的筆觸描繪了星空下的景象。
揚·范·艾克 (Jan van Eyck)
1434
北方文藝復興的典範,以其極致的細節描繪和豐富的象徵意義而聞名。
雅克-路易·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1793
新古典主義的標誌性畫作,將法國大革命領袖馬拉描繪成一位寧靜而莊嚴的殉道者。
皮特·蒙德里安 (Piet Mondrian)
1942–1943
風格派的終極傑作,以幾何色塊和線條捕捉了紐約市的節奏與活力。
傑克遜·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1950
抽象表現主義的里程碑,是波洛克「滴畫」技巧的巔峰之作,展現了純粹的創作能量。
保羅·蘭多夫斯基 (Paul Landowski) 等
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標誌,這座裝飾藝術風格的耶穌基督雕像俯瞰著整個城市。
法蘭克·洛伊·萊特 (Frank Lloyd Wright)
現代建築的典範,萊特將建築與瀑布巧妙地融為一體,實現了有機建築的理想。
羅伯特·史密森 (Robert Smithson)
1970
大地藝術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在大鹽湖中用泥土和岩石構成的巨大螺旋形防波堤。
羅馬帝國
西元70–80年
古羅馬帝國最宏偉的建築之一,是史上最大的圓形競技場,見證了角鬥士的血腥歷史。
古埃及第四王朝
c. 2580–2560 BCE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中唯一倖存的建築,是古埃及法老胡夫宏偉的陵墓。
泰奧多爾·席里柯 (Théodore Géricault)
1818–1819
法國浪漫主義的開創性作品,以金字塔形構圖描繪了梅杜莎號船難倖存者的絕望與掙扎。
雷內·馬格利特 (René Magritte)
1929
超現實主義的經典畫作,透過「這不是一個煙斗」的文字,探討了圖像與實物之間的哲學關係。
史前人類
c. 17,000 BCE
史前藝術最傑出的典範之一,展現了舊石器時代人類描繪大型動物的驚人畫技。
烏斯塔德·艾哈邁德·拉合里 (Ustad Ahmed Lahori) 等
1632–1653
蒙兀兒建築的完美瑰寶,是沙賈汗為其愛妻建造的純白大理石陵墓。
拉帕努伊人 (Rapa Nui people)
c. 1250–1500
復活節島上神秘的巨石人像,代表著拉帕努伊人對祖先的崇拜與其非凡的雕刻技藝。
伊克蒂諾斯 (Iktinos), 卡利克拉特斯 (Kallikrates)
447–432 BCE
古典希臘建築與多利克柱式的最高典範,是獻給雅典娜女神的宏偉神廟。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 (Constantin Brâncuși)
1923
現代抽象雕塑的里程碑,布朗庫西將鳥的形態簡化至極致,捕捉了飛行的本質與向上的動能。
瓦西里·康丁斯基 (Wassily Kandinsky)
1903
康丁斯基早期轉向抽象的關鍵作品,並以此命名了影響深遠的「藍騎士」藝術運動。
馬克·羅斯科 (Mark Rothko)
1960
色域繪畫的代表作,羅斯科以巨大的懸浮色塊引導觀者進入冥想與情感的沉浸體驗。
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
現代建築國際風格的典範,完美體現了柯比意「新建築五點」的革命性理念。
法蘭西斯科·哥雅 (Francisco Goya)
1814
哥雅對戰爭殘酷的強烈控訴,描繪了拿破崙軍隊處決西班牙平民的驚駭瞬間。
愛德華·馬奈 (Édouard Manet)
1863
馬奈挑戰傳統的開創性畫作,因其將裸女與著衣紳士並置於現代場景而引發巨大爭議。
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c. 1818
德國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描繪了人類在壯麗而神秘的大自然面前的崇高與自省。
法蘭克·蓋瑞 (Frank Gehry)
1997
當代解構主義建築的里程碑,以其流動的鈦金屬曲線徹底改變了城市景觀。
老彼得·布勒哲爾 (Pieter Bruegel the Elder)
1563
北方文藝復興的傑作,鉅細靡遺地描繪了聖經中巴別塔的建造過程與人類的狂妄。
圖特摩斯 (Thutmose) 工作坊
c. 1345 BCE
古埃及藝術的永恆標誌,這尊半身像以其優雅的對稱性與寫實之美,展現了娜芙蒂蒂王后的絕代風華。
1536–1541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汀禮拜堂祭壇牆上創作的宏偉壁畫,以其騷動的構圖描繪了基督再臨的審判日。
多蘿西亞·蘭格 (Dorothea Lange)
1936
美國大蕭條時期最具標誌性的照片,捕捉了一位貧困的遷徙母親臉上的堅毅、憂慮與尊嚴。
1632
林布蘭早期的成名作,將傳統的群體肖像畫轉變為充滿戲劇性與科學探索精神的場景。
歷代捐贈者
江戶時代至今
由數千座朱紅色鳥居構成的壯觀參道,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觀之一。
讓-奧諾雷·弗拉戈納爾 (Jean-Honoré Fragonard)
c. 1767
洛可可風格的縮影,描繪了貴族男女之間一場充滿輕浮、感官趣味的調情遊戲。
讓-法蘭索瓦·米勒 (Jean-François Millet)
1857
巴比松畫派的代表作,以紀念碑般的構圖展現了農村底層人民的辛勞與尊嚴。
1912
杜象融合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的爭議之作,以連續的靜態畫面描繪了身體下樓的動態過程。
詹姆斯·惠斯勒 (James McNeill Whistler)
1871
被俗稱為「惠斯勒的母親」,這幅畫是藝術家對形式與色彩和諧的構圖研究典範。
安東尼·高第 (Antoni Gaudí)
1882年至今
高第畢生心血的曠世傑作,這座融合自然形態與哥德式風格的教堂至今仍在建造中。
達米恩·赫斯特 (Damien Hirst)
1991
英國青年藝術家運動的標誌性作品,將一條虎鯊標本懸浮在甲醛中,直面生與死的議題。
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 (Marina Abramović)
2010
當代行為藝術的里程碑,藝術家與觀眾透過長時間的靜默對視,創造出強烈的情感連結。
大馬士革的阿波羅多洛斯 (Apollodorus of Damascus) (可能)
西元113年
古羅馬紀念性建築的傑作,以螺旋式浮雕詳細敘述了圖拉真皇帝的軍事勝利。
赤松貞範 (Sadanori Akamatsu) 等歷代城主
1346年 (始建), 1609年 (現存天守閣)
日本現存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城堡,因其優雅的白色外觀而被譽為「白鷺城」。
海倫·弗蘭肯特爾 (Helen Frankenthaler)
1963
色域繪畫的關鍵作品,藝術家以創新的「浸泡染色」技法,讓色彩本身成為畫作的主體與形式。
吉安·洛倫佐·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
1647–1652
巴洛克雕塑的巔峰之作,貝尼尼以極致的戲劇性,捕捉了聖女大德蘭在神聖狂喜中的瞬間。
1882
馬奈最後的傑作,透過酒吧女侍疏離的眼神與鏡中令人困惑的反射,描繪了現代生活的複雜與空虛。
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 (Postnik Yakovlev)
1555–1561
俄羅斯最具標誌性的建築,以其色彩繽紛、形狀奇特的洋蔥式穹頂而聞名於世。
馬克·夏卡爾 (Marc Chagall)
1911
夏卡爾的早期代表作,將立體主義與家鄉的民俗記憶和符號,融合成一幅夢幻詩篇。
茱蒂·芝加哥 (Judy Chicago)
1974–1979
女性主義藝術的里程碑,以一個巨大的三角形宴會桌,向39位歷史上的傑出女性致敬。
埃德沃德·邁布里奇 (Eadweard Muybridge)
1878
攝影史上的關鍵時刻,這組連續照片首次科學地證明了馬在奔跑時四蹄會同時離地。
伍麥葉王朝等
西元785年起
伊斯蘭與基督教文化融合的建築奇蹟,以其由856根柱子撐起的紅白雙色拱券森林而著稱。
1943
芙烈達最具代表性的自畫像之一,將丈夫迪亞哥的肖像直接畫在自己額頭,展現了強烈的愛與執念。
1952–1954
達利對自己早期傑作的重新詮釋,將原本融化的時鐘在原子時代的焦慮下分解為粒子。
貝諾佐·戈佐利 (Benozzo Gozzoli)
1459–1461
早期文藝復興的華麗壁畫,以生動的細節描繪了三王朝聖的旅程,並巧妙地融入了麥地奇家族的肖像。
馬奈最具挑戰性的畫作,以其對現代妓女直接而無畏的描繪,顛覆了西方藝術中理想化的裸女傳統。
小漢斯·霍爾班 (Hans Holbein the Younger)
1533
北方文藝復興的經典之作,以其驚人的細節、豐富的象徵主義和前景中扭曲的骷髏頭而聞名。
艾爾·葛雷柯 (El Greco)
1586
風格主義大師艾爾·葛雷柯的代表作,將塵世的葬禮與天上神聖的迎接,巧妙地融合在同一畫面中。
c. 1819–1823
哥雅「黑色繪畫」系列中最令人不安的作品,以粗獷、陰暗的筆觸描繪了農神吞噬其子的恐怖神話。
翁貝托·薄丘尼 (Umberto Boccioni)
1913
未來主義雕塑的終極象徵,捕捉了人體在空間中大步前進時的速度、力量與動態感。
1651
貝尼尼設計的華麗巴洛克式噴泉,以四位巨人雕像分別象徵當時已知的四大洲主要河流。
林瓔 (Maya Lin)
1982
一座顛覆傳統的戰爭紀念碑,以簡潔的V形黑色花崗岩牆,邀請觀者進行個人的悼念與反思。
翠西·艾敏 (Tracey Emin)
1998
英國青年藝術家運動的爭議之作,藝術家將自己凌亂的床鋪直接作為展品,進行極具衝擊性的自我剖析。
黃公望 (Huang Gongwang)
1348–1350
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以其淡雅的筆墨和深遠的意境,成為後世文人畫家追尋的最高典範。
孔雀王朝等
西元前3世紀起
印度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築,其半球形的覆鉢式塔身與精美的雕刻牌坊,是早期佛教藝術的典範。
1784
新古典主義的開國之作,以其莊嚴的構圖與主題,頌揚了高於個人情感的公民美德與愛國責任。
J. M. W. 特納 (J. M. W. Turner)
1839
英國浪漫主義大師泰納的傑作,藉由描繪一艘功勳戰艦被拖往拆船廠,象徵一個時代的逝去。
奈斯爾王朝
13至14世紀
伊斯蘭在西班牙留下的建築瑰寶,以其精緻的灰泥、磁磚工藝和優雅的庭院設計而聞名。
保羅·塞尚 (Paul Cézanne)
c. 1893
塞尚的靜物畫革命,透過打破單點透視,從多個視角來描繪物體,開啟了通往立體主義的道路。
蒙德里安「風格派」的經典範例,將視覺元素簡化至最基本的直線、直角與三原色。
威廉·德·庫寧 (Willem de Kooning)
1950–1952
抽象表現主義的爭議之作,以其狂野、暴力的筆觸描繪女性形象,充滿原始的生命力。
1880–1917
羅丹畢生心血的宏偉雕塑,靈感來自但丁的《神曲》,描繪了地獄中無數掙扎的靈魂。
1959
萊特在紐約設計的現代建築傑作,以其螺旋上升的獨特結構,徹底改變了博物館的觀展體驗。
普普藝術的代表作,將瑪麗蓮夢露的頭像置於金色背景上,如同比占庭聖像般探討了名人崇拜與死亡。
相阿彌 (Sōami) (傳說)
約15世紀末
日本枯山水庭園的極致典範,僅用15塊石頭與白沙,便創造出一個引人冥想的禪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