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築文化巡禮

艋舺龍山寺

1738
清領時期

艋舺龍山寺

建於 1738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閩南式建築廟宇木構造磚造石造斗拱剪黏交趾陶彩繪木雕石雕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為臺灣最著名、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建築風格集結了清代臺灣寺廟藝術之大成,由泉州名匠王益順設計,展現了精緻的石雕、木雕與剪黏、交趾陶等傳統工藝,被譽為臺灣傳統建築的藝術殿堂。

總統府

1919
日治時期

總統府

建於 1919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巴洛克風格和洋折衷政府機關磚造石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城市地標時代記憶殖民遺產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與長野宇平治設計,是臺灣最宏偉的近代西式建築之一。其馬薩式屋頂、紅磚牆身與高聳的中央塔樓,展現了殖民時代的權威,並見證了臺灣近現代史的無數重要時刻。

國立故宮博物院

1965
戰後時期

國立故宮博物院

建於 1965 年
戰後時期中式宮殿現代主義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文化地標精神象徵國際合作

坐落於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全球最重要的中華藝術收藏地。建築師黃寶瑜將現代主義結構與中國傳統宮殿元素結合,其綠瓦黃牆的宏偉外觀,使其成為象徵中華文化傳承的國際級地標。

台北101

2004
21世紀建築

台北101

建於 2004 年
21世紀建築全球化時代後現代主義商辦大樓鋼骨結構帷幕牆耐震設計綠建築智慧建築城市地標精神象徵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的超高層摩天大樓,曾是世界第一高樓。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以竹節與寶塔的意象呈現,融合後現代主義風格與東方文化語彙。其巨大的風阻尼器是工程學上的創舉,不僅是臺灣的經濟與技術實力象徵,也是全球辨識度最高的城市地標之一。

台中國家歌劇院

2016
21世紀建築

台中國家歌劇院

建於 2016 年
21世紀建築全球化時代當代建築參數化設計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清水模城市地標文化地標公共性國際合作

位於臺中市西屯區,由普立茲克獎得主、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以其獨特的「美聲涵洞」與無樑柱的曲牆結構聞名於世,被譽為全球最難興建的建築之一。其流動且充滿生命力的空間設計,顛覆了傳統劇院的想像,成為臺灣當代建築的驕傲。

林本源園邸 (板橋林家花園)

1893
清領時期

林本源園邸 (板橋林家花園)

建於 1893 年
清領時期傳統合院住宅木構造磚造石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在地連結景觀設施

位於新北市板橋區,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園林建築。結合了傳統合院住宅與文人風格的庭園,以其精巧的亭台樓閣、曲折的廊道與雅緻的假山水池聞名,是清代台灣富商宅邸的極致典範,被譽為「園林之勝冠北台」。

臺南孔子廟

1665
明鄭時期

臺南孔子廟

建於 1665 年
明鄭時期清領時期傳統廟宇中式宮殿學校書院彩繪石雕國定古蹟文化地標精神象徵時代記憶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是臺灣第一座孔廟,也是清代臺灣府的最高學府。其「左學右廟」的規制、古樸的建築風格與懸掛的歷代皇帝御匾,使其不僅是重要的祭祀中心,更是臺灣文教發展的歷史起點,有「全臺首學」之稱。

淡水紅毛城

1644
荷西時期

淡水紅毛城

建於 1644 年
荷西時期清領時期軍事防禦磚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殖民遺產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古堡之一。最初由西班牙人興建,後由荷蘭人重建,並曾作為英國領事館。其見證了台灣在東亞航海時代的戰略地位與多元的殖民歷史,是北台灣重要的歷史地標。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1963
戰後時期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

建於 1963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教堂磚造文化地標精神象徵國際合作時代記憶

位於臺中市東海大學校園內,由華裔美籍建築大師貝聿銘與陳其寬聯手設計。其雙曲面的薄殼結構,從外觀看如同祈禱的雙手,內部空間則簡潔而莊嚴。這座建築是台灣現代主義建築的經典代表作,也是世界級的建築瑰寶。

中正紀念堂

1980
戰後時期

中正紀念堂

建於 1980 年
戰後時期中式宮殿現代主義紀念館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城市地標精神象徵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是為紀念前總統蔣中正而興建的國家級地標。建築師楊卓成將現代建築語彙與中國傳統的天壇、牌樓等元素結合,藍色琉璃瓦與白色大理石牆身,使其成為臺北天際線中極具辨識度的象徵性建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2018
21世紀建築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建於 2018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帷幕牆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公共性國際合作

位於高雄市鳳山區,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屋頂表演藝術中心。由荷蘭建築師法蘭馨·侯班設計,流線型的白色屋頂靈感來自周邊的榕樹群。其開放、流動的空間設計模糊了室內外界線,成為南台灣重要的國際級藝文地標與公共生活場域。

蘭陽博物館

2010
21世紀建築

蘭陽博物館

建於 2010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解構主義博物館鋼骨結構帷幕牆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宜蘭縣頭城鎮,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其建築造型靈感源自宜蘭海岸常見的單面山,傾斜的牆面與主體結構彷彿由地景中自然生長而出。這座建築完美融入在地環境,展現了對地方文史與自然地景的深刻關懷,是地景建築的傑出典範。

國立臺灣博物館

1915
日治時期

國立臺灣博物館

建於 1915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博物館石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內,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其建築融合了古希臘多立克柱式與巴洛克風格的圓頂,外觀莊嚴典雅,內部大廳的彩繪玻璃天窗極具特色,是日治時期官式公共建築的代表作。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2011
21世紀建築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建於 2011 年
21世紀建築中式宮殿紀念館廟宇鋼骨結構石造文化地標精神象徵景觀設施

位於高雄市大樹區,是一座融合傳統與現代的佛教文化園區。其建築群中軸線分明,從成佛大道、八塔到本館與大佛,空間序列宏偉壯觀。它不僅是宗教聖地,也成為了集博物館、教育與文化推廣於一身的國際級觀光地標。

臺南市美術館1館

1931
日治時期

臺南市美術館1館

建於 1931 年
日治時期現代主義和洋折衷美術館政府機關磚造歷史建築文化地標殖民遺產公共性

其建築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南市警察署,由建築師梅澤捨次郎設計,是台灣現存最早的警察局舍之一。其裝飾風藝術(Art Deco)風格的褐色面磚與對稱立面,在修復後與後方的玻璃結構新館巧妙結合,成為古蹟活化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法鼓山農禪寺

2012
21世紀建築

法鼓山農禪寺

建於 2012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極簡主義清水模廟宇景觀設施文化地標精神象徵在地連結

位於臺北市北投區,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以清水模為主體,打造出簡潔、寧靜的現代禪宗道場。其中,映照著建築倒影的水月池與鏤刻著《金剛經》的牆面,創造出獨特的空間氛圍,被譽為臺北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建築之一。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2014
21世紀建築

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

建於 2014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圖書館鋼骨結構帷幕牆綠建築公共性城市地標國際合作

位於高雄市前鎮區,是全球首座懸吊式綠建築。其輕巧的鋼纜將樓板懸吊於四個巨型結構柱上,創造出無柱的穿透性室內空間。建築中央的天井與頂樓的空中花園,實踐了永續環保的設計理念,是高雄亞洲新灣區的文化新地標。

安平古堡

1624
荷西時期

安平古堡

建於 1624 年
荷西時期軍事防禦磚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殖民遺產

位於臺南市安平區,舊稱「熱蘭遮城」,為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建立的最早要塞。其殘存的城牆遺跡見證了臺灣與世界貿易接軌的開端,以及鄭成功來台等重大歷史事件,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堡壘之一。

國父紀念館

1972
戰後時期

國父紀念館

建於 1972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中式宮殿紀念館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城市地標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由建築師王大閎設計,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先生而建。其建築外觀融合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與中國傳統宮殿的飛簷元素,屋頂造型尤為突出。作為多功能展演場地,是臺北市中心重要的文化活動與市民休憩空間。

臺中車站 (舊站)

1917
日治時期

臺中車站 (舊站)

建於 1917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巴洛克風格車站磚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

由日本建築師辰野金吾的學生松崎萬長設計,是日治時期縱貫線鐵路的核心車站。其紅磚結構與白色飾帶,搭配中央的鐘塔,是「辰野式」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作為臺灣中部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見證了臺中市的百年發展。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2022
21世紀建築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建於 2022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公共性國際合作

位於臺北市士林區,由雷姆·庫哈斯及大衛·希艾萊特設計。其獨特的「球體、大劇院、藍盒子」三個劇場嵌入中央主體的造型極具開創性與實驗性,打破了傳統劇場的設計框架,啟用後迅速成為國際矚目的台北新地標。

圓山大飯店

1973
戰後時期

圓山大飯店

建於 1973 年
戰後時期中式宮殿飯店旅館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城市地標精神象徵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劍潭山上,是台灣最經典的中國宮殿式地標建築。由建築師楊卓成設計,其宏偉的朱紅圓柱、金色琉璃瓦屋頂與精緻的龍形裝飾,使其成為代表台灣的門戶形象之一,並因其神秘的避難地道而聞名。

奇美博物館

2015
21世紀建築

奇美博物館

建於 2015 年
21世紀建築西洋古典式樣博物館石造文化地標景觀設施精神象徵在地連結

位於臺南都會公園內,是一座氣勢恢宏的西洋古典式樣建築。其建築靈感來自凡爾賽宮,擁有壯觀的穹頂、對稱的佈局與戶外的阿波羅噴泉,以其豐富的西方藝術品收藏與典雅的建築風格,成為南台灣重要的藝術文化地標。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2013
21世紀建築

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

建於 2013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現代主義極簡主義清水模美術館鋼骨結構國際合作文化地標

位於臺中市霧峰區,是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在台灣的首座建築作品。建築由三個正三角形的樓層錯位堆疊而成,完全以清水混凝土構成。其簡潔的幾何線條與對光影的精準掌握,創造出靜謐而充滿力量的藝術空間。

西門紅樓

1908
日治時期

西門紅樓

建於 1908 年
日治時期和洋折衷磚造歷史建築市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公共性

位於臺北市萬華區,由建築師近藤十郎設計,是臺灣第一座官方興建的公營市場。其八角形的主體建築(八角樓)與十字形的附屬建築(十字樓)在當時極為新穎,現已轉型為文創、展演與商業空間,是西門町商圈不可或缺的歷史地標。

臺北賓館

1901
日治時期

臺北賓館

建於 1901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巴洛克風格政府機關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官邸」,由建築師宮片市太郎、森山松之助設計。建築外觀為華麗的法國巴洛克風格,內部空間則兼具和洋特色。作為國家接待外賓的重要場所,是日治時期最奢華氣派的官式建築代表。

臺北市中山堂

1936
日治時期

臺北市中山堂

建於 1936 年
日治時期現代主義和洋折衷表演藝術中心政府機關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原址為清代的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後由日人井手薰設計改建為「臺北公會堂」。建築風格為帶有西班牙回教色彩的現代主義建築,是當時東亞規模最大的公會堂之一,見證了臺灣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至今仍是重要的藝文表演場地。

霧峰林家宅園

1893
清領時期

霧峰林家宅園

建於 1893 年
清領時期傳統合院住宅木構造磚造石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是台灣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清代官紳宅邸建築群。由頂厝、下厝及萊園三部分組成,建築風格多元,涵蓋閩南、客家甚至西式風格,其中的大花廳更是台灣現存最華麗的福州式戲台。其規模與精緻程度,完整反映了台灣大家族的歷史變遷。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2014
21世紀建築

國立臺東大學圖書資訊館

建於 2014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圖書館清水模綠建築學校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由建築師陳良全設計,是一座造型獨特的地景建築。其傾斜的屋頂上覆蓋著草皮,使建築如同從大地隆起的小山,讀者可沿著階梯漫步至屋頂。這座建築巧妙地與臺東的自然山景融為一體,被譽為「全球最美八大圖書館」之一。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2006
21世紀建築

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

建於 2006 年
21世紀建築圖書館木構造鋼骨結構綠建築公共性在地連結文化地標

座落於北投公園內,是臺灣首座鑽石級綠建築圖書館。由建築師張清華設計,以木構造為主體,大面積的落地窗引入自然光,屋頂設有太陽能板及雨水回收系統。其與自然環境共生的設計理念,使其成為永續建築的典範。

臺南市美術館2館

2019
21世紀建築

臺南市美術館2館

建於 2019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解構主義美術館鋼骨結構公共性城市地標國際合作

由石昭永建築師及日本建築師坂茂共同設計,其建築靈感來自臺南的鳳凰花。純白的建築主體,搭配錯落堆疊的展示空間與大型碎形玻璃屋頂,在引入光線的同時也達到遮蔭效果,為古都臺南注入了嶄新的當代藝術活力。

司法院大廈

1934
日治時期

司法院大廈

建於 1934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和洋折衷政府機關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高等法院,由井手薰設計。建築風格為興亞帝冠式,融合了現代建築的簡潔線條與東方傳統的綠色琉璃瓦屋頂,展現了日本軍國主義時期試圖融合東西方建築語彙的特色,是該時期重要的代表性建築。

鹿港龍山寺

1831
清領時期

鹿港龍山寺

建於 1831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閩南式建築廟宇木構造石造彩繪木雕石雕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被譽為「臺灣紫禁城」,是臺灣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泉州派建築。其格局宏偉,木雕、石雕與彩繪等工藝極為精湛,尤其是戲台上方巧奪天工的藻井結構,使其享有「臺灣佛教開山寺」與「臺灣建築藝術殿堂」之美名。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2020
21世紀建築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

建於 2020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帷幕牆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公共性

位於臺北市南港區,由美國RUR Architecture設計。建築群由三個獨立場館組成:主場館「表演廳」、流行音樂文化館「名人堂」與培育人才的「產業區」。其不規則的幾何造型與金屬質感的立面,展現了流行音樂的多元與活力,是專為流行音樂打造的指標性園區。

雲門劇場

2015
21世紀建築

雲門劇場

建於 2015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表演藝術中心清水模鋼骨結構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台灣國寶級表演團體「雲門舞集」的家。由建築師黃聲遠設計,建築以清水混凝土和玻璃為主,巧妙地融入周邊的自然山景與歷史地景之中。其低調、開放的設計,體現了雲門「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龍騰斷橋

1907
日治時期

龍騰斷橋

建於 1907 年
日治時期橋梁隧道磚造歷史建築縣定古蹟景觀設施時代記憶

位於苗栗縣三義鄉,原為日治時期建造的鐵道橋梁,在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中損毀,僅留下數座磚造橋墩。其雄偉的結構與震災後形成的殘缺美感,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歷史遺跡與觀光景點,見證了天災的威力與歷史的軌跡。

嘉義舊監獄

1922
日治時期

嘉義舊監獄

建於 1922 年
日治時期政府機關木構造磚造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是全臺灣唯一完整保存的日治時期賓夕法尼亞式監獄建築。其特點是中央控制台可監視呈放射狀分佈的三排牢房,展現了當時的監獄管理思想。其獨特的木構造屋頂與建築形式,使其成為極具價值的法制史與建築史見證。

北埔慈天宮

1871
清領時期

北埔慈天宮

建於 1871 年
清領時期客家建築傳統廟宇廟宇木雕石雕縣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新竹縣北埔鄉,是當地的信仰中心,也是臺灣少數主祀觀音、並融合佛道教神祇的客家廟宇。其建築展現了精湛的石雕與木雕工藝,尤其龍柱的雕刻風格雄渾有力,是研究客家地區開發史與宗教建築的重要案例。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

2021
21世紀建築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

建於 2021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圖書館鋼骨結構帷幕牆公共性城市地標國際合作

位於臺南市永康區,由荷蘭Mecanoo建築事務所與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其設計靈感源於臺南老屋的窗花,金色的垂直格柵在頂層形成獨特的倒梯形結構。館內紅色的樓梯與公共藝術裝置,使其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與文化新地標。

金門水頭聚落

1930
清領時期

金門水頭聚落

建於 1930 年
清領時期日治時期閩南式建築傳統合院西洋古典式樣住宅歷史建築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金門縣金城鎮,是一個保存了大量閩南古厝與僑匯時期「洋樓」的傳統聚落。此處建築展現了金門特有的宗族文化,以及僑民將南洋或西式建築風格帶回故鄉的融合現象,其中以「得月樓」最具代表性,是研究金門僑鄉文化的活教材。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

1987
戰後時期

國家兩廳院 (國家戲劇院與國家音樂廳)

建於 1987 年
戰後時期中式宮殿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國定古蹟文化地標城市地標精神象徵

位於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園區內,由和睦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兩座建築分別採用中國傳統宮殿的「廡殿頂」與「歇山頂」樣式,與主堂體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城市地標。作為臺灣最重要的表演藝術場地,是專業藝文活動的指標性殿堂。

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

2011
21世紀建築

向山行政暨遊客中心

建於 2011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極簡主義清水模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國際合作在地連結

位於南投縣日月潭畔,由日本建築師團紀彥設計。建築以清水混凝土打造出兩道流暢的弧形量體,從空中鳥瞰如同張開的雙臂環抱日月潭。其簡潔而富詩意的地景式設計,完美地將建築融入自然,成為日月潭的嶄新亮點。

高跟鞋教堂

2016
21世紀建築

高跟鞋教堂

建於 2016 年
21世紀建築景觀設施鋼骨結構在地連結教堂

位於嘉義縣布袋鎮,是一座大型的裝置藝術建築。其造型為一支巨大的藍色玻璃高跟鞋,設計初衷與烏腳病女孩的故事相關。雖然其功能性與建築歸類有所爭議,但它成功創造了觀光話題,是地方行銷與地景塑造的特殊案例。

松山文創園區

1939
日治時期

松山文創園區

建於 1939 年
日治時期工業建築歷史建築市定古蹟文化地標公共性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其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松山菸草工場」,是臺灣現代化工業廠房的先驅。戰後作為菸廠營運至1998年,現已轉型為集結文創、設計、展演活動的複合式園區。其保存完好的日式廠房建築群,是工業遺產活化的重要典範。

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1911
日治時期

國立成功大學未來館 (原日軍步兵第二聯隊營舍)

建於 1911 年
日治時期學校軍事防禦磚造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位於成功大學光復校區,是日治時期臺灣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兵營。建築為德式風格,由紅磚與對稱的拱廊構成,展現了當時的軍事建築特色。戰後由成功大學接管,成為臺灣在軍事遺址上發展大學的唯一案例。

北投文物館

1921
日治時期

北投文物館

建於 1921 年
日治時期和洋折衷住宅木構造市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

原為日治時期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其純木造的二層樓建築,是臺灣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書院造」日式建築之一。內部空間規劃典雅,展現了日本傳統建築的精髓,現已轉型為展示民俗文物的博物館。

國民革命忠烈祠

1969
戰後時期

國民革命忠烈祠

建於 1969 年
戰後時期中式宮殿紀念館國定古蹟文化地標精神象徵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圓山,是仿照北京故宮太和殿形式建造的宏偉宮殿式建築。由建築師姚仁喜的父親姚文英設計,用以奉祀為國犧牲的烈士。其壯麗的建築與莊嚴的儀隊交接儀式,使其成為國際旅客必訪的重要景點。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2021
21世紀建築

高雄流行音樂中心

建於 2021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參數化設計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公共性

位於高雄愛河灣,由西班牙建築師Manuel Monteserín設計。建築群以海洋元素為靈感,包含象徵海浪與海豚的主場館「海音館」及象徵鯨魚的「高低塔」。其前衛的參數化設計與港灣景色結合,為高雄港注入了全新的音樂與觀光活力。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1783
清領時期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建於 1783 年
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傳統合院住宅木構造磚造石造市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原址位於臺北市四維路,是臺北最古老的閩南式傳統合院之一。因都市計畫而於1978年進行整體拆遷,後於濱江公園重建。其精緻的石雕、木雕與對稱的格局,是研究臺灣北部傳統農商宅邸的重要實例。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2007
21世紀建築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

建於 2007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博物館學校國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臺中市霧峰區,完整地保存了1999年九二一地震時因車籠埔斷層錯動而毀壞的光復國中校舍。透過建築師的巧思,將斷層遺跡、倒塌校舍與新建的展示館整合,讓建築本身成為地震災害的見證物,極具教育與震撼力。

大溪老街

1919
日治時期

大溪老街

建於 1919 年
日治時期傳統街屋巴洛克風格和洋折衷歷史建築文化地標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以桃園市大溪區和平路為代表,其建築特色是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形成的立面街屋。當時的富商們競相以華麗的巴洛克式山牆、羅馬柱與精緻的剪黏、交趾陶來裝飾自家門面,形成獨樹一格的「大溪式樣」,是臺灣街屋建築的經典代表。

臺北故事館

1914
日治時期

臺北故事館

建於 1914 年
日治時期和洋折衷住宅木構造磚造市定古蹟文化地標

原為大稻埕茶商陳朝駿的宅邸,是臺灣罕見的英國都鐸式建築。其獨特的半木構造與磚造牆面、陡峭的屋頂與入口處的塔樓,使其在日治時期的各式洋樓中顯得格外別緻。現作為推廣台灣生活文化與古蹟再利用的展示空間。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1916
日治時期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建於 1916 年
日治時期工業建築市定古蹟文化地標公共性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前身為「芳釀社」,是日治時期臺灣最大的製酒工廠之一。園區內保存了從日治到戰後的各式廠房、倉庫與辦公廳舍,建築風格多元。在停產後,此地轉型為結合文創、展覽、餐飲與電影的複合式園區,是臺北市中心重要的文化發生地。

澎湖天后宮

1604
明鄭時期

澎湖天后宮

建於 1604 年
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傳統廟宇廟宇木雕石雕國定古蹟文化地標精神象徵

位於澎湖縣馬公市,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歷經多次整修,現存樣貌主要為清代與日治時期的風格。宮內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木雕、石雕與歷史碑記,尤其是出自信一代木雕大師黃良之手的作品,藝術價值極高。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康樂本館)

2002
21世紀建築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康樂本館)

建於 2002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博物館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在地連結國際合作

位於臺東市,由國際知名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麥可·葛瑞夫設計。建築融合了臺灣與南島語族的文化意象,戶外設有大片景觀公園。作為臺灣第一座以史前與原住民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博物館,其建築本身也成為了東臺灣的文化地標。

摘星山莊

1879
清領時期

摘星山莊

建於 1879 年
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傳統合院住宅磚造木雕交趾陶市定古蹟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臺中市潭子區,是清代將軍林其中的宅邸,被譽為「臺灣十大民宅之首」。其建築在磚雕、石雕、交趾陶與彩繪等裝飾工藝上表現傑出,整體格局嚴謹且氣派,是臺灣清代中期傳統民居的經典之作。

昇平戲院

1934
日治時期

昇平戲院

建於 1934 年
日治時期表演藝術中心歷史建築文化地標時代記憶在地連結

位於新北市瑞芳區九份,是北臺灣第一座戲院。在九份礦業的黃金時期,這裡是重要的娛樂場所。建築為日式風格,石造的牆面與木造的屋頂,內部則保留了傳統的售票口與座椅。它是九份繁華落盡的歷史見證,也是電影《悲情城市》的著名場景。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1870
清領時期

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 (小白宮)

建於 1870 年
清領時期西洋古典式樣政府機關住宅磚造市定古蹟殖民遺產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清代淡水海關稅務司的官邸。因其白色的西班牙式建築風格而得名「小白宮」。其特色在於抬高的地基、寬闊的迴廊與連續的半圓拱門,是典型的殖民地式建築,能適應臺灣炎熱多雨的氣候,視野極佳。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2014
21世紀建築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建於 2014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工業建築博物館鋼骨結構在地連結公共性

位於基隆市,其主題館建築是將已廢棄的「北部火力發電廠」進行再利用。建築師保留了電廠原有的鋼骨結構與巨大尺度,並融入新的展示空間與航行船艦的設計意象。這是臺灣工業遺產透過建築設計成功轉型為文化設施的代表性案例。

駁二藝術特區

2006
戰後時期

駁二藝術特區

建於 2006 年
戰後時期工業建築文化地標公共性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高雄市鹽埕區,前身為高雄港的第二號接駁碼頭倉庫群。隨著產業轉型,荒廢的倉庫被改造為結合藝術、設計、音樂與展演的文創聚落。其成功地將港口的工業地景轉化為充滿活力的都市開放空間,是高雄城市再造的典範。

中台禪寺

2001
21世紀建築

中台禪寺

建於 2001 年
21世紀建築現代主義廟宇紀念館石造鋼骨結構文化地標精神象徵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由設計台北101的建築師李祖原設計。建築融合了中西元素,外觀如同一位修行者靜坐於群山之中,其巨大的尺度與獨特的造型,使其成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現代佛教建築之一,展現了宗教建築的創新與可能性。

國立臺灣文學館

1916
日治時期

國立臺灣文學館

建於 1916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政府機關博物館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其建築前身為日治時期的「臺南州廳」,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設計。這座馬薩式屋頂的磚造建築,是日治時期官式建築的典範。戰後經修復與活化,成為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是古蹟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承恩門 (臺北府城北門)

1884
清領時期

承恩門 (臺北府城北門)

建於 1884 年
清領時期中式宮殿軍事防禦磚造石造國定古蹟城市地標時代記憶

是清代臺北府城五大城門中,唯一完整保持建成時樣貌的城門。其封閉的碉堡式結構與閩南式的建築細節,展現了清末的防禦工事特色。在周邊近代建築的環繞下,北門成為見證臺北都市變遷的歷史座標。

紙教堂

2008
21世紀建築

紙教堂

建於 2008 年
21世紀建築教堂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國際合作在地連結

位於南投縣埔里鎮,由日本建築師坂茂為阪神大地震所設計,後於臺灣921大地震後移築至此。教堂由58根紙管構成,展現了輕巧、臨時性卻穩固的結構美學。它不僅是一座教堂,更是臺日震災情誼與社區重建精神的象徵。

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

2022
21世紀建築

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

建於 2022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圖書館綠建築鋼骨結構木構造文化地標城市地標公共性

位於桃園市桃園區,以「生命樹」為設計概念,結合了木構造與鋼骨,並引入大量自然光與綠色植栽。其獨特的錐形環保節能通風採光井,以及與電影院共構的模式,使其成為桃園極具話題性的文化新地標。

臺灣土地銀行總行 (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

1933
日治時期

臺灣土地銀行總行 (原日本勸業銀行臺北支店)

建於 1933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政府機關市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建築風格粗獷而厚重,融合了馬雅、印加等美洲文明的裝飾元素,是臺灣「 переходного стиля (Transitional Style) 」建築的代表作。其巨大的柱廊與充滿異國情調的細節,在日治時期的銀行建築中獨樹一格。

自來水博物館

1908
日治時期

自來水博物館

建於 1908 年
日治時期巴洛克風格工業建築博物館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公館,前身為「臺北水道唧筒室」,是臺灣第一座自來水設施。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其華麗的巴洛克式建築外觀、希臘式柱列與銅製穹頂,完全不像一座抽水站,展現了日治時期對現代化基礎設施的重視與驕傲。

河樂廣場

2020
21世紀建築

河樂廣場

建於 2020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景觀設施公共性城市地標國際合作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前身為「中國城」商場。由荷蘭MVRDV建築事務所設計,將已廢棄的地下商場改造為下沉式的親水潟湖公園,並保留部分舊有結構作為歷史遺跡。其創新的都市更新手法,使其被譽為「世界七大最值得期待的公園」。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2011
21世紀建築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建於 2011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博物館鋼骨結構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臺南市安南區,由建築師簡學義設計。建築設計融合了鯤鯓、渡海、融合等臺灣歷史意象,以多變的牆面與光電雲牆,展現了豐富的建築表情。博物館致力於呈現臺灣的多元歷史與族群文化,是南臺灣重要的歷史教育基地。

臺南大天后宮

1684
明鄭時期

臺南大天后宮

建於 1684 年
明鄭時期清領時期閩南式建築傳統廟宇廟宇國定古蹟文化地標精神象徵

原為明朝寧靖王的王府,是臺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因其曾為王府的歷史,使其建築格局與裝飾工藝都極為講究,尤其是保存了數量眾多的清代匾額與精美的雕刻,在臺灣的媽祖廟中地位崇高,被稱為「開臺祀典」。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1922
日治時期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建於 1922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政府機關磚造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現為臺灣菸酒公司總部,由森山松之助設計。建築平面呈L形,紅磚牆面搭配白色飾帶,中央設置一高聳的塔樓,是日治時期辰野式風格的變體。其華麗的立面與宏偉的規模,展現了專賣制度在當時的經濟重要性。

新竹車站

1913
日治時期

新竹車站

建於 1913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巴洛克風格車站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

由日本建築師松崎萬長設計,是臺灣現役最古老的火車站。其建築融合了德式哥德風格與巴洛克風格,不對稱的立面與陡峭的鐘塔是其最大特色。作為新竹的門戶,它見證了城市的發展,是臺灣鐵道建築的瑰寶。

臺灣護聖宮 (玻璃媽祖廟)

2012
21世紀建築

臺灣護聖宮 (玻璃媽祖廟)

建於 2012 年
21世紀建築廟宇鋼骨結構景觀設施在地連結

位於彰化鹿港彰濱工業區,是一座以玻璃為主要建材打造的媽祖廟。建築仿照清代鹿港天后宮的格局,但將傳統的木材、石材、剪黏等全部換成玻璃,並在夜晚搭配LED燈光。它展現了臺灣傳統產業與宗教文化結合的創新嘗試。

台泥大樓

1997
戰後時期

台泥大樓

建於 1997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商辦大樓城市地標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中山區,由建築師陳其寬設計。建築師以獨特的「雙筒結構」支撐整棟大樓,外觀呈現出粗獷主義的風格,並在頂樓巧妙地設計了中式庭園。這棟樓的設計理念在當時極具前瞻性,是臺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

臺北大巨蛋

2023
21世紀建築

臺北大巨蛋

建於 2023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表演藝術中心鋼骨結構城市地標公共性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是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室內體育館與展演中心。其巨大的鈦金屬屋頂與流線型的外觀,使其成為繼台北101後,臺北東區最顯著的天際線。歷經多年爭議與波折後啟用,是臺北市最新、規模最大的多功能場館。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2020
21世紀建築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建於 2020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圖書館公共性在地連結文化地標

由建築師張瑪龍改造原有30年歷史的文化中心而成。以「森林中的圖書館」為概念,透過大片的玻璃帷幕與黑色的建築外觀,將圖書館隱入周邊的綠意。其通透、開放的空間設計,成功地將老舊建築轉化為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森林。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2011
21世紀建築

臺北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建於 2011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在地連結公共性

位於臺北市中正區,其核心建築「客家文化中心」由建築師謝英俊設計,以現代的玻璃帷幕與客家傳統的圓樓、合院等意象結合。園區透過地景、建築與展覽,在都市核心區創造了一個展示與傳承客家文化的空間。

基隆塔

2023
21世紀建築

基隆塔

建於 2023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橋梁隧道景觀設施城市地標公共性

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是一座串連港區與中正公園的垂直公共電梯。其橘色的橋身與頂端的觀景平台,為基隆這個港都帶來了全新的視覺焦點。它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一個觀景地標,旨在改變市民與遊客體驗基隆山海城的方式。

鹿港天后宮

1725
清領時期

鹿港天后宮

建於 1725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閩南式建築廟宇木雕石雕國定古蹟文化地標精神象徵在地連結

位於彰化縣鹿港鎮,是臺灣最早由官方從福建湄洲媽祖祖廟迎奉媽祖來臺的廟宇。作為鹿港的信仰中心,其建築歷經多次擴建,匯集了在地頂尖匠師的工藝,廟內的木雕、石雕與彩繪極盡繁複華麗,是研究臺灣媽祖信仰與寺廟藝術的重要據點。

姜阿新洋樓

1949
戰後時期

姜阿新洋樓

建於 1949 年
戰後時期和洋折衷住宅歷史建築縣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新竹縣北埔鄉,是茶葉富商姜阿新為接待外賓所建的宅邸。其建築風格融合了西式的拱廊、東方的裝飾與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這座洋樓不僅是姜家事業高峰的象徵,也見證了北埔茶業的興衰,是臺灣戰後初期極具特色的大宅建築。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2015
21世紀建築

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

建於 2015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博物館美術館鋼骨結構帷幕牆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國際合作

位於嘉義縣太保市,由建築師姚仁喜設計。建築以中國水墨畫的「濃墨、飛白、渲染」三種筆法為靈感,轉化為三座流線型的建築體。作為一個定位於「亞洲藝術文化」的博物館,其現代而富含文化意象的設計,成為南台灣重要的文化新地標。

臺北市立美術館

1983
戰後時期

臺北市立美術館

建於 1983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美術館博物館清水模文化地標公共性

由建築師高而潘設計,是臺灣第一座現當代美術館。建築以懸臂飛廊和玻璃帷幕層層堆疊,形成一個「井」字形的抽象結構,內部空間通透,光線充足。其簡潔的白色量體,是臺灣現代主義建築發展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彰化扇形車庫

1922
日治時期

彰化扇形車庫

建於 1922 年
日治時期車站工業建築磚造國定古蹟文化地標時代記憶

位於彰化市,是臺灣唯一僅存的扇形車庫,至今仍在使用。火車頭經由轉盤平台進入呈放射狀的車庫,是蒸汽火車時代的代表性產物。其獨特的建築結構與動態保存的模式,使其成為鐵道迷與遊客必訪的活歷史。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
21世紀建築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建於 2002 年
21世紀建築傳統街屋表演藝術中心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公共性在地連結

位於宜蘭縣五結鄉,是一個動態保存與展示臺灣傳統藝術的園區。園區內的「民藝街坊」仿照台灣各地的老街建築風格建成,並有匠師進駐現場創作。建築群與水景的規劃,提供了一個能親身體驗傳統生活與工藝的文化場域。

台北霞海城隍廟

1859
清領時期

台北霞海城隍廟

建於 1859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閩南式建築廟宇歷史建築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是 大稻埕地區的信仰中心。雖然廟宇面積不大,卻是臺灣最重要的廟宇之一,以其靈驗的月下老人聞名。其建築本身保留了精緻的對場作工藝,是見證大稻埕商業史與移民史的核心地標。

宜蘭縣政府

1997
戰後時期

宜蘭縣政府

建於 1997 年
戰後時期當代建築政府機關在地連結公共性景觀設施

由日本象集團設計,徹底顛覆了傳統政府建築威權、對稱的形象。建築以親切的紅磚、斜屋頂與半戶外的迴廊,模糊了室內外界線,並結合了水景與在地植栽,創造出一個公園般的辦公場所,是臺灣「開放式政府」建築理念的濫觴。

藍晒圖文創園區

2015
21世紀建築

藍晒圖文創園區

建於 2015 年
21世紀建築景觀設施公共性在地連結城市地標

位於臺南市南區,前身為舊司法宿舍群。園區的核心概念源於藝術家劉國滄在海安路上的裝置藝術「藍晒圖」,將建築藍圖以3D立體的方式呈現。此處結合了眾多文創品牌與藝術裝置,將老舊宿舍轉化為充滿活力的創意聚落。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大樓

1990
戰後時期

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國際貿易大樓

建於 1990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商辦大樓城市地標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信義區,在台北101建成前,曾長期作為臺灣最高建築。由建築師李祖原與王重平設計,其階梯狀的獨特外型與紅色的外牆,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的重要象徵,也是信義計畫區發展初期的核心地標。

臺南吳園

1828
清領時期

臺南吳園

建於 1828 年
清領時期傳統合院景觀設施歷史建築市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原為清代地方士紳吳尚新的宅邸,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新竹鄭家並列為「臺灣四大名園」。現今僅存部分庭園景觀與「公會堂」建築,園中的假山、水池與亭台,仍可一窺清代臺灣文人園林的秀麗景緻。

臺中市政府大樓

2010
21世紀建築

臺中市政府大樓

建於 2010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政府機關鋼骨結構帷幕牆城市地標公共性

由瑞士建築師韋伯·侯佛設計,是臺中市七期重劃區的核心建築。其懸吊式的雙十造型門戶、大面積的玻璃帷幕與開放的中央廣場,展現了現代政府建築的穿透性與親民意象,也象徵著臺中市的門戶。

朱銘美術館

1999
21世紀建築

朱銘美術館

建於 1999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美術館清水模鋼骨結構景觀設施文化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新北市金山區,是雕塑大師朱銘窮盡畢生心力打造的藝術園區。建築師以簡潔的幾何量體,將室內展館與戶外的自然地景結合,讓建築本身成為襯托雕塑作品的背景。整個園區就是一件巨大的地景藝術品。

旗津彩虹教堂

2016
21世紀建築

旗津彩虹教堂

建於 2016 年
21世紀建築景觀設施公共性在地連結

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是一座設置於海岸邊的裝置藝術。其彩虹色的幾何框架,在海天一色的背景下,創造出夢幻般的視覺效果。它並非真正的教堂,而是專為觀光與攝影而設計的景觀作品,代表了社群媒體時代下的地景塑造趨勢。

臺北郵局 (中華郵政總局)

1930
日治時期

臺北郵局 (中華郵政總局)

建於 1930 年
日治時期西洋古典式樣政府機關市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位於臺北市北門旁,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郵局。建築為折衷主義風格,巨大的列柱與簡潔的現代線條並存,展現了從古典過渡到現代的設計思潮。其寬闊的營業大廳與堅實的建築量體,至今仍是臺北車站地區重要的歷史地標。

臺南風神廟

1739
清領時期

臺南風神廟

建於 1739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廟宇石造國定古蹟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是全臺灣唯一主祀風神的廟宇,原設於清代臺灣府城的西門「兌悅門」旁,用以祈求航運順利。廟中保存了多塊極具價值的清代石碑,其獨特的石造鐘鼓樓與西洋風格的柱頭,在臺灣的廟宇建築中相當罕見。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1932
日治時期

花蓮鐵道文化園區

建於 1932 年
日治時期和洋折衷工業建築車站歷史建築在地連結時代記憶

前身為日治時期的「鐵道部花蓮港出張所」,是當時掌管東臺灣鐵路運輸的總部。園區內完整保存了日式的木造辦公廳舍、警衛室與舊式倉庫,是臺灣東部地區保存最完整的鐵道建築群,見證了東線鐵路的發展史。

新竹市政府 (原新竹州廳)

1927
日治時期

新竹市政府 (原新竹州廳)

建於 1927 年
日治時期和洋折衷政府機關磚造國定古蹟殖民遺產時代記憶

由日本建築師宇敷糾夫設計,是日治時期官廳建築的代表作之一。其紅磚與對稱的立面、馬薩式屋頂與入口的雙柱,呈現出典型的和洋混合風格。至今仍作為新竹市政府的辦公場所,是仍在「服役」的重要國定古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1998
戰後時期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建於 1998 年
戰後時期現代主義學校圖書館文化地標時代記憶

位於臺灣大學椰林大道底端,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現代主義的幾何造型與古典建築的對稱、穩重。山牆式的正面與拱窗的設計,使其成為臺大校園的視覺中心與精神象徵。

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

2003
21世紀建築

淡水漁人碼頭情人橋

建於 2003 年
21世紀建築橋梁隧道景觀設施鋼骨結構城市地標在地連結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是一座跨港的白色斜張橋。其流線、單面的設計如同揚帆的船隻,在夕陽下成為淡水河口的著名剪影。這座橋不僅是交通設施,更是漁人碼頭的核心景觀與浪漫地標。

嘉義城隍廟

1717
清領時期

嘉義城隍廟

建於 1717 年
清領時期傳統廟宇閩南式建築廟宇木雕石雕彩繪國定古蹟在地連結

位於嘉義市,是嘉義地區的信仰中心。廟宇歷經多次修整,匯集了陳應彬、林添木等多位國寶級匠師的作品,其木雕、石雕與彩繪等裝飾藝術極為豐富,具有「諸羅城內第一古蹟」之稱,是臺灣南部重要的宗教藝術殿堂。

國家體育場 (龍騰體育場)

2009
21世紀建築

國家體育場 (龍騰體育場)

建於 2009 年
21世紀建築當代建築參數化設計綠建築鋼骨結構公共性國際合作城市地標景觀設施

位於高雄市左營區,由日本建築大師伊東豊雄為2009年世界運動會設計。其螺旋狀的外部結構與開放式的設計,如同盤踞的巨龍,是全球第一座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的運動場館。其流動的造型與環保的理念,使其成為臺灣當代建築在國際舞台上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