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的是相對於人類無窮的慾望,可用於滿足這些慾望的資源(時間、金錢、石油等)是有限的。因為有稀缺性,我們才必須「選擇」。
你口袋裡只有100元(資源有限),但又想喝星巴克又想吃雞排(慾望無窮),這就是稀缺性。
當你因為稀缺性而做出一個選擇時,所必須放棄的其他選擇中,價值最高的那一個。簡單說,就是「你為了A,而放棄的那個最好的B」。
你選擇花兩個小時看電影,那麼你的機會成本可能就是「用這兩小時去打工能賺到的400元」。這就是看電影的代價。
市場上,一種商品的價格由想買的人(需求)和想賣的人(供給)共同決定。當需求大於供給,價格傾向於上漲;當供給大orat需求,價格傾向於下跌。
颱風天菜價大漲,是因為颱風摧毀了農作物(供給減少),但大家還是要買菜(需求不變),所以價格上漲。
任何會影響人們做出決策的因素,都可稱為誘因。人會對誘因做出反應,這是預測行為的關鍵。誘因可以是獎勵(正面),也可以是懲罰(負面)。
百貨公司週年慶的「滿千送百」活動,就是一種刺激你消費的「正面誘因」;而亂停車會被開罰單,則是一種阻止你亂停的「負面誘因」。
自願的交易能讓交易雙方都變得更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或成本較低)的事,透過交換,可以用自己多餘的產出去換取自己不擅長製造的東西,最終雙方都能獲益。
你很會寫程式但不會做飯,你的朋友很會做飯但不會寫程式。你幫他寫個網站,他包你一個月的晚餐,你們倆都省下了大量時間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這就是交易創造的價值。
人們在做決策時,通常是比較「多做一單位」所帶來的額外收益(邊際利益)與「多付出一單位」的額外成本(邊際成本)。只要邊際利益大於邊際成本,這個決策就是理性的。
你已經吃了一碗牛肉麵,正在考慮是否要加點一盤小菜。此時你不會考慮整頓飯的總花費,而是思考「這盤30元的小菜帶來的滿足感」是否大於「付出的30元」。這就是邊際分析。
解釋了為何貿易對各方都有利。一個國家或個人,即使在所有領域的生產力都輸給對方,但只要專注生產自己「機會成本」較低的產品,再透過貿易,雙方最終能享受的總商品數量都會比自給自足時更多。
頂尖律師打字速度可能比他的助理快,但他處理案件每小時收費一萬元,助理打字時薪500元。對律師而言,與其花時間打字,不如去處理更多案件,再聘請助理打字,這對雙方都更有利。律師在處理案件上有「比較利益」。
指市場機制本身無法有效率地分配資源的情況。這通常發生在存在外部性、公共財、資訊不對稱或自然壟斷等情況下,也成為了政府需要介入市場的理論基礎。
如果沒有路燈(一種公共財),單靠市場很難自發地讓私人企業去普遍架設,因為很難向每個「路過的人」收費。這時就需要政府介入,統一建設與維護。
指一個人的行為,對不相干的第三方所造成了影響,卻沒有因此付出代價或獲得報酬。外部性分為給他人帶來成本的「負外部性」和給他人帶來好處的「正外部性」。
工廠排放廢水污染了河流,對下游居民造成損害,這就是「負外部性」。你家門前種了漂亮的花,讓路過的鄰居心情愉悅,這就是「正外部性」。
指在特定時期內,一個經濟體中整體物價水準持續上漲的現象。這會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降,也就是「錢變得越來越不值錢」。
十年前一個排骨便當賣80元,現在同樣的便當要賣110元,這就反映了通貨膨脹的現象。
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間內(通常是一季或一年)所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市場總價值。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活動總量和經濟健康狀況最常用的指標。
新聞報導:「台灣去年GDP成長率為3%」,這意味著台灣去年生產出的所有最終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比前一年多了3%。
指在特定時期內,失業人口佔總勞動人口的百分比。它是反映一個國家勞動市場狀況和經濟景氣程度的重要指標。
政府公布:「本月失業率為3.5%」,代表在所有有工作能力且正在找工作的人當中,有3.5%的人目前沒有工作。
借貸資金的成本,或儲蓄資金的報酬。中央銀行透過調整基準利率,可以影響整個經濟體的借貸成本,從而調控經濟的冷熱(貨幣政策)。
央行宣布升息,意味著你向銀行貸款的利息會變高,而你存在銀行的錢能得到的利息也會變多。
指政府透過調整其支出(例如公共建設)和稅收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當經濟衰退時,政府可能增加支出或減稅來刺激經濟。
為了刺激消費,政府發放了每人五千元的消費券,這就是一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
指中央銀行透過控制貨幣供給量和利率水平來影響經濟活動的政策。其主要目標通常是穩定物價和促進充分就業。
為了抑制過高的通貨膨脹,中央銀行決定提高利率,這是一種緊縮性的貨幣政策。
指消費者從消費某種商品或服務中所獲得的滿足感或快樂程度。雖然效用是主觀且無法精確衡量的,但它是解釋消費者為何做出某種選擇的核心概念。
對你來說,在炎熱的夏天喝一杯冰可樂所帶來的「效用」(滿足感),可能遠大於喝一杯熱茶。
指在特定時間內,當你連續消費同一種商品時,每多消費一單位所帶來的額外滿足感(邊際效用)會逐漸減少的現象。
你非常餓的時候,吃第一個麵包覺得非常美味(邊際效用高);吃第二個還不錯;吃到第五個時,你可能覺得有點膩了(邊際效用變得很低,甚至為負)。
衡量當一種商品的價格發生變化時,消費者對其需求量的敏感程度。若價格稍有變動,需求量就大幅改變,稱為「需求彈性大」;反之則為「需求彈性小」。
奢侈品的需求彈性通常較大(漲價了我就不買),而食鹽、藥品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則很小(不管漲多少都得買)。
指廠商在生產商品或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所發生的一切費用。通常分為不隨產量變動的「固定成本」和隨產量變動的「變動成本」。
一家餐廳的租金和裝潢費用是固定成本,而食材、水電費和員工時薪則是變動成本。
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平均每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逐漸下降的現象。這是因為大規模生產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資源、進行專業分工和獲得採購折扣。
一家小工廠手工製作10件衣服,平均每件成本500元;但一座大型成衣廠用流水線生產10萬件衣服,平均每件成本可能降到100元,這就是規模經濟的體現。
根據市場上買家和賣家的數量、產品差異化程度、以及進入市場的難易度,對市場的競爭環境所做的分類。主要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寡占和壟斷性競爭。
了解一個產業是屬於哪種市場結構,有助於我們分析該產業中企業的定價能力和獲利潛力。例如,電力市場接近壟斷,而餐飲業則屬於壟斷性競爭。
一種理論上的市場結構,其特徵是市場上有無數的買家和賣家,所有產品完全相同,資訊完全流通,且廠商可以自由進出市場。在此結構下,沒有任何單一廠商能影響價格。
雖然現實中極為罕見,但某些農產品市場(如小麥、玉米)最接近完全競爭,個別農夫無法單獨影響市場上的小麥價格。
指市場上只有唯一的賣家,且沒有其他廠商能輕易進入。壟斷廠商對價格有完全的決定能力。
在台灣,台電在電力供給上、自來水公司在自來水供給上,都屬於由法規特許的「獨占」或稱「壟斷」事業。
指市場由少數幾家大型廠商所主導。這些廠商的決策會互相影響,因此常出現策略性的競爭行為,例如價格戰或聯合定價。
台灣的電信市場由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遠傳電信三家主導,就是典型的寡占市場。
一種市場結構,其中有許多廠商銷售相似但略有差異的產品。廠商可以自由進入市場,但因為產品差異化,每家廠商都對自己的產品價格有一定的影響力。
手搖飲料店、餐廳、髮廊都是壟斷性競爭的例子。雖然都賣相似的服務,但各家店透過品牌、口味、裝潢等方式做出差異。
指在交易中,一方比另一方擁有更多或更重要的資訊。這會導致市場失靈,並催生出逆選擇和道德風險等問題。
賣二手車的人(賣方)比買家更清楚車子的真實狀況,這就是資訊不對稱。
由於資訊不對稱,擁有資訊優勢的一方可能做出對另一方不利的選擇,導致市場上充滿劣質商品或高風險的交易者。
在健康保險市場,身體最差的人(高風險者)最積極投保,若保險公司無法區分,只好提高平均保費,這又會嚇跑健康的人(低風險者),導致市場萎縮。
指簽訂合約後,擁有資訊優勢的一方可能會從事對另一方不利的行為,因為他們不需要完全承擔該行為的後果。
車主投了全險之後,開車可能變得比較不小心,因為他們知道即使出了事故,大部分的維修費用也會由保險公司承擔。
指已經付出且無法收回的成本。理性的決策者在做未來決策時,應該忽略沉沒成本,只考慮未來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收益。
你花500元買了一張無法退票的電影票,看了30分鐘後發現是超級大爛片。此時的500元就是沉沒成本,你該考慮的是「繼續浪費90分鐘」還是「離開去做更有意義的事」,而非「錢都花了可惜」。
研究在策略情境下(即個人決策會影響他人,反之亦然),理性決策者如何選擇的數學理論。常用於分析寡占市場、國際關係和各種談判。
「囚犯困境」是賽局理論中最經典的模型,解釋了為何兩個理性的個體,在無法有效溝通的情況下,可能會做出對雙方來說都不是最佳的選擇。
讓資金的供給方(如儲戶)與資金的需求方(如需要貸款的企業或個人)能夠進行交易的場所或機制。它包括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等。
你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再把錢貸放給需要資金的企業,這整個過程就是透過金融市場來完成資金的分配。
代表持有者對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的所有權份額。股東有權分享公司的利潤(股息),並可能在股價上漲時獲利。股票是企業籌集長期資金的重要方式。
你買進一張台積電的股票,代表你成為了台積電這家公司的微小股東之一,可以分享其成長的果實。
是發行者(政府或企業)為籌集資金而發行的債務憑證。購買債券的人成為債權人,發行者承諾在未來特定日期償還本金並定期支付利息。
你購買了美國政府發行的十年期公債,相當於你借錢給美國政府十年,這段期間美國政府會定期付你利息,十年後再還你本金。
金融投資領域的基本原則,即預期報酬越高的資產,通常也伴隨著越高的潛在風險(價格波動或損失本金的可能性)。投資者需要在兩者之間做出取捨。
一般來說,投資股票的預期報酬與風險,高於投資政府公債;而將錢單純存在銀行定存,風險最低,但報酬也最低。
指將資金分配到不同類型、不同產業或不同地區的資產中,以降低單一資產表現不佳對整體投資組合的衝擊。俗稱「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一個投資組合裡同時包含股票、債券、房地產和現金,且股票部分又分散投資於科技、金融、傳產等不同產業,這就是分散投資的實踐。
指將投資所獲得的利息或回報,再次投入本金中,讓利息也能再生利息的過程。在長期投資中,複利效應能產生驚人的財富增長效果。
你投資10萬元,年報酬率10%。第一年後你有11萬;若將11萬全部再投入,第二年後你會得到12.1萬。多出來的1000元就是利息再生出的利息,這就是複利。
研究心理、認知、情緒等因素如何影響個人與機構的經濟決策,並挑戰傳統經濟學「完全理性人」的假設。
研究發現人們對「損失」的厭惡感遠大於獲得同等「收益」的快樂感(損失規避),這解釋了為何人們傾向於緊抱虧損的股票不放。
指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度遠高於對等量「收益」的敏感度。失去1000元的痛苦,遠大於得到1000元的快樂。這是人類決策中一種常見的非理性偏誤。
投資人賣掉賺錢的股票很容易,但要他承認失敗、賣掉虧損的股票卻非常困難,這就是損失規避心理在作祟。
指整體經濟活動呈現週期性的擴張與衰退交替的現象。一個完整的週期包括擴張、高峰、衰退和谷底四個階段。
新聞常提到的「景氣燈號」從代表繁榮的紅燈,轉為代表衰退的藍燈,就反映了經濟正處於週期的不同階段。
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之間兌換的比率。匯率的變動會影響國家的進出口貿易、國際投資和旅遊成本。
新台幣兌換美元的匯率從30:1變成32:1,代表新台幣「貶值」,這有利於台灣的出口商,但對需要進口原料的廠商和要出國旅遊的民众來說成本變高了。
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期內,所有與國外發生的經濟交易的系統性紀錄。主要包含經常帳(商品與服務貿易)和金融帳(資本流動),是判斷一國對外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
新聞常說的「台灣出超」,代表台灣出口的商品價值大於進口的商品價值,這會被記錄在國際收支的「經常帳」中,通常會帶來外匯存底的增加。
指一國政府對進口或出口的商品所課徵的稅。作為一種貿易壁壘,進口關稅會提高進口商品的價格,以保護國內的相關產業。
為了保護國內的汽車產業,政府對進口汽車課徵高額關稅,使得進口車的售價遠高於其在原產國的價格。
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兩種特性的商品或服務。非競爭性指一人使用不會減少他人使用;非排他性指難以排除他人免費使用。市場通常無法有效提供公共財。
國防、路燈、新鮮的空氣都是公共財。你享受到國防保護,並不會影響到你的鄰居也受到保護;而且很難只讓有付錢的人才受到保護。
政府為了支應其開銷(如公共建設、國防、教育)而依法向個人或企業強制徵收的貨幣或資源。稅收是財政政策的重要一環。
你每年五月申報的「綜合所得稅」、買東西時支付的「營業稅」,都是政府稅收的一部分。
研究一個國家內的總所得如何在不同人民或家庭之間分配的情況。常用「吉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 等指標來衡量所得分配的均勻程度,數值越大代表所得越不平均。
政府報告指出吉尼係數擴大,意味著國內的貧富差距正在加劇。
指個人所擁有的、能夠創造經濟價值的知識、技能、經驗和健康的總和。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如教育和職業訓練)是促進個人收入和國家經濟長期成長的關鍵。
你花時間與金錢去學習一項新的程式語言或考取專業證照,就是在增加自己的人力資本,這能提升你在勞動市場的競爭力。
「價格上限」是政府規定的最高價格,目的通常是保護消費者,但可能導致供不應求的短缺。「價格下限」是政府規定的最低價格,目的在保護生產者,但可能導致供過於求的過剩。
戰時的糧食限價是「價格上限」;保障農民收入的稻米收購價則是「價格下限」。
指當委託人(Principal)授權代理人(Agent)代為執行事務時,由於雙方目標不一致且資訊不對稱,代理人可能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損害委託人利益的行為。
公司的股東(委託人)希望經理人(代理人)為公司創造最大利潤,但經理人可能為了自己的薪資或聲望,而去追求短期業績或進行不必要的擴張。
「消費者剩餘」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代表消費者的福利。「生產者剩餘」則是生產者實際收到的價格與其願意出售的最低價格之間的差額,代表生產者的福利。兩者相加為「社會總剩餘」。
一件衣服你心中願意花1000元買,但店家只賣700元,你的消費者剩餘就是300元。店家成本是500元,他多賺了200元,這就是他的生產者剩餘。
由於市場扭曲(如課稅、壟斷、價格管制)所導致的社會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的減少部分。這代表了社會整體福利的淨損失。
政府對商品課稅,會使消費者支付的價格變高、生產者收到的價格變低,導致成交量減少,那些因為課稅而未能成交的交易所損失的潛在福利,就是無謂損失。
由經濟學家凱因斯創立的理論,主張總體經濟的總需求是決定短期產出與就業水準的關鍵。該學派認為在經濟衰退時,由於市場本身無法自我修正,政府應積極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增加支出、減稅)來刺激需求,以擺脫蕭條。
2008年金融海嘯後,多國政府推出大規模的公共建設與紓困方案,試圖刺激經濟,就是典型的凱因斯主義實踐。
這是宏觀經濟學中用來分析物價總水準和產出總量(實質GDP)之間關係的核心模型。總合需求曲線(AD)顯示在不同物價水準下,整個經濟體願意購買的商品與服務總量;總合供給曲線(AS)則顯示廠商願意生產的總量。
政府減稅(財政政策)會使AD曲線右移,導致短期產出和物價都上升。石油危機(供給衝擊)會使AS曲線左移,導致產出減少但物價上漲(停滯性通膨)。
最初用來表示「通貨膨脹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負向關係。即低失業率通常對應著高通膨率,反之亦然。這暗示政府在兩者之間似乎可以做出政策取捨。然而,此關係在長期並不穩定。
決策者可能認為,為了將失業率從5%降至4%,必須容忍通膨率從2%上升到3%。但1970年代的停滯性通膨打破了這種簡單的關係。
指經濟停滯(高失業率、低經濟成長)與高通貨膨脹同時出現的棘手狀況。此現象挑戰了傳統凱因斯主義和菲利普斯曲線的觀點,因為失業和通膨照理說是反向關係。
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導致許多國家生產成本急劇上升,廠商減產導致經濟衰退與失業,同時物價又因成本推動而飆漲,形成停滯性通膨。
以傅利曼為代表的經濟學派,他們認為貨幣供給量的變動是影響物價和名目所得的最主要因素。主張「通貨膨脹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一種貨幣現象」,並提倡政府應盡量減少干預,讓貨幣供給維持穩定成長。
貨幣主義者會認為,造成惡性通膨的根本原因,不是商人貪婪或成本上漲,而是政府(央行)印了太多的鈔票。
指一個經濟體生產商品和服務的潛在能力在長時間內的持續增加,通常以實質GDP的年增長率來衡量。經濟成長是提升國民生活水準的根本。
一個國家若能維持每年3%的經濟成長,其國民所得大約24年就能翻一倍,這對改善貧窮和公共福利至關重要。
指每單位投入(如每小時勞動)所能產出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生產力的提升是長期經濟成長與生活水準提高的唯一來源。
電腦和網路的發明,讓許多辦公室工作的生產力大幅提升,這就是技術進步帶動生產力成長的例子。
指個人或企業對其所擁有的資源,具有合法使用、獲取收益、轉讓和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明確且受到良好保護的財產權,是鼓勵人們投資、創新與交易的前提。
如果沒有明確的土地財產權,沒有人會願意投資蓋房子或改良土壤,因為他們的投資成果可能隨時被他人侵佔。
由經濟學家熊彼得提出的概念,指創新不斷地從內部革命化經濟結構,淘汰舊有的技術、產品和企業,同時創造出新的。這是資本主義進步的本質,雖有陣痛,但能提升整體生產力。
數位相機的出現,摧毀了傳統底片相機產業(如柯達),但卻創造了新的數位影像產業與應用,這就是創造性破壞。
將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如理性選擇、效用最大化)應用於政治領域的理論。它研究政治人物、官僚和選民的決策行為,並假定他們也是追求自身利益者,而非無私的聖人。
此理論會分析為何某些政策明明對社會總利益有害(如特定產業的補貼),卻仍能通過。因為受惠的少數利益團體有強烈動機去遊說,而成本卻由廣大且不知情的納稅人分攤。
一個由勞動力的供給方(尋求工作的個人)和需求方(需要僱用員工的廠商)所構成的市場。工資就是勞動力的價格,由勞動的供給與需求共同決定。
當經濟景氣,許多公司需要擴張時,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可能會推高平均薪資水準並降低失業率。
政府為保障勞工基本生活而法律規定的最低時薪或月薪。此政策的影響在經濟學界有持續的辯論:一方認為能保護弱勢勞工,另一方則認為可能導致雇主減少雇用,反而增加低技能者的失業。
台灣的《勞動基準法》規定了基本工資,任何雇主支付給員工的薪水都不得低於此標準。
研究一項稅收的最終負擔由誰承擔的問題。即使法律規定由某方(如廠商)繳納,但稅負的真實分配取決於供給與需求的相對彈性。彈性較小的那一方將承擔較大的稅負。
政府對香菸課徵健康捐(稅),雖然是向菸商收取,但因為吸菸者(消費者)的需求彈性很小(不易戒掉),所以菸商能輕易地將大部分的稅負轉嫁到售價上,由消費者承擔。
一種經濟學假說,認為人們在對未來做預期時,會充分利用所有可得的資訊(包含對經濟理論與政策的理解),並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判斷。這暗示了可預測的政策可能無效,因為人們會提前反應。
如果央行宣布下個月要降息來刺激經濟,根據理性預期,人們會預料到未來可能發生通膨,於是立刻要求加薪,這可能使得央行刺激產出的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將理性預期應用於金融市場的理論。主張資產的價格已經完全反映了所有可得的公開資訊。這意味著任何人都無法利用舊資訊持續地擊敗市場、賺取超額報酬。
根據此假說,當一家公司發布超乎預期的財報時,其股價會「立即」上漲來反映此一利多,投資人很難在消息公布後才進場而獲利。
強調「制度」(包含法律、規則、習俗、社會規範等)在形塑經濟行為與影響經濟表現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認為僅分析個人選擇不足以解釋經濟現象,必須理解其背後的制度框架。
研究為何有些國家富裕、有些國家貧窮時,制度經濟學家可能會去比較他們的產權保護制度、司法獨立性與政府廉潔程度,而非僅看其天然資源或資本存量。
專門研究開發中國家如何擺脫貧窮、促進經濟發展與改善人民福祉的經濟學分支。其研究議題涵蓋貧窮、教育、健康、外援、制度建立等。
研究人員在非洲的村莊進行田野實驗,測試提供免費的蚊帳是否能有效降低瘧疾感染率、並提升當地居民的長期生產力,這就是發展經濟學的實踐。
指一系列導致貧窮自我加強、惡性循環的機制。當個人或國家因為太過貧窮,而無法進行必要的教育、健康或資本投資,從而導致他們持續貧窮,難以靠自身力量逃脫。
一個貧困的農夫因為沒錢買肥料,導致農作物產量低,收入也低,下一季依然沒錢買肥料,這就是一種微觀層面的貧窮陷阱。
指一國貨幣當局如何管理本國貨幣與他國貨幣之間匯率的安排。主要分為讓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以及將本國匯率釘住某個外幣或黃金的「固定匯率制度」。
美國採用浮動匯率制度,美元的價值隨時變動。而香港採用聯繫匯率制度,將港幣與美元掛鉤,屬於固定匯率制度。
由亞當・斯密提出,指在生產一種商品時,一個國家或生產者所使用的勞動投入(或成本)比另一個國家或生產者要少。雖然直觀,但現代貿易理論更強調「比較利益」。
假設A國花10小時能生產一單位布料,B國要花20小時,則A國在生產布料上擁有「絕對利益」。但即使A國在所有產品上都有絕對利益,只要兩國比較利益不同,貿易依然對雙方有利。
研究經濟活動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經濟學分支。它將環境問題(如污染、資源枯竭)視為一種市場失靈(特別是外部性),並探討如何透過市場機制(如碳稅、排放權交易)來解決這些問題。
「京都議定書」和「巴黎協定」中關於碳排放權交易的設計,就是環境經濟學理論的具體應用,試圖用市場的力量來達成減排目標。
指當一項資源為眾人所共有(無明確財產權)且使用上具有競爭性時,理性的個人會傾向於過度使用該資源,最終導致資源的枯竭或毀壞,對所有人都不利。
一個開放的公共漁場,每個漁夫都想盡可能多捕魚,因為自己不捕也會被別人捕走,最終導致漁業資源因過度捕撈而崩潰,這就是公地悲劇。
由諾貝爾獎得主寇斯提出,主張在交易成本為零或很低的情況下,只要財產權被明確界定,無論最初將產權分配給誰,受外部性影響的各方都能透過自願協商,達成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結果。
假設一家工廠的噪音影響了鄰近的錄音室。如果法律保障錄音室有安靜的權利,工廠可以付錢給錄音室換取其忍受噪音。反之,如果法律允許工廠製造噪音,錄音室也可以付錢給工廠要求其減產或安裝隔音設備。只要協商成本夠低,最終都能達成對雙方最有利的結果。
運用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來研究醫療保健領域中資源配置、效率、價值與行為的學科。其議題涵蓋醫療保險、藥品定價、醫療服務的供需等。
分析全民健保制度如何影響民眾的就醫行為(道德風險)、以及如何設計支付制度來激勵醫院提供更有效率的醫療服務,都屬於健康經濟學的範疇。
一個用來衡量整個社會福利水準的抽象概念。它試圖將社會中所有個人的效用(福利)彙總成一個單一的指標。不同的社會福利函數,代表了對「公平」與「效率」之間不同權衡的價值判斷。
「功利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是將所有人的效用簡單相加,目標是追求總效用最大化。而「羅爾斯主義」的社會福利函數則只看社會中最弱勢者的效用,目標是讓最差者的處境得到最大改善。
在圖上代表能為消費者帶來相同效用(滿足感)的兩種商品所有不同組合的軌跡。無異曲線的形狀(斜率)反映了消費者對這兩種商品的相對偏好。
對你而言,「2杯咖啡和1個麵包」的組合與「1杯咖啡和3個麵包」的組合可能帶來相同的滿足感,那麼這兩個點就會落在同一條無異曲線上。
在圖上表示在給定的所得和商品價格下,消費者所能購買得起的兩種商品所有可能的組合。消費者會在預算限制線的範圍內,尋找能達到最高無異曲線的組合點,以達成效用最大化。
你口袋有100元,咖啡一杯50元,麵包一個25元。那麼你最多可以買2杯咖啡(0個麵包),或4個麵包(0杯咖啡),或1杯咖啡加2個麵包等。將這些組合連起來的線,就是你的預算限制線。
根據所得變化對需求的影響來對商品做分類。「正常財」指所得增加時,需求會隨之增加的商品。「劣等財」則指所得增加時,需求反而會減少的商品。
對多數人來說,出國旅遊是「正常財」,當你變有錢時會想去更多次。而泡麵可能是「劣等財」,當你收入增加後,可能會選擇吃更好的餐廳,反而減少吃泡麵的次數。
指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所獲得的、超過其機會成本(即為了讓該要素願意提供服務所需的最低報酬)的額外報酬。它源於該要素的獨特性或稀缺性。
一位天王巨星的演唱會收入遠超過他若不當歌星而去從事其他行業所能賺到的錢,這之間的巨大差額,就是他憑藉其獨特才華所賺取的「經濟租」。
指在沒有貨幣因素干擾下,一個經濟體在勞動市場達到均衡時,仍然存在的失業率。它主要由「摩擦性失業」(轉職過程中的短期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技能與職位不匹配)所構成,代表了經濟體正常的失業水準。
即使經濟景氣,仍然會有人因為剛畢業在找工作,或因為產業轉型而需要重新學習技能,這些都構成了自然失業率。政府的政策目標是讓實際失業率接近自然失業率,而非追求零失業。
指在部分準備金制度下,中央銀行釋出的一單位強力貨幣(準備金),透過商業銀行的連續存、放款過程,最終能在整個經濟體系中創造出倍數於此的貨幣供給量。乘數的大小與法定存款準備率成反比。
若法定存款準備率為10%,理論上貨幣乘數就是10。央行向銀行體系注入100億資金,最終市場上的貨幣供給量最多可以增加1000億。
一種凱因斯主義提出的特殊狀況,指當利率水準降至極低時,人們預期利率未來只會上升(債券價格只會下跌),因而寧願持有現金,不願投資。此時無論央行如何增加貨幣供給,都無法再壓低利率、刺激投資,貨幣政策因而失效。
日本在1990年代後的長期零利率環境,就被許多經濟學家認為陷入了流動性陷阱,使得傳統貨幣政策難以刺激經濟復甦。
由經濟學家奧肯發現的宏觀經濟經驗法則,指出「失業率」與「實質GDP成長率」之間存在著穩定的負向關係。一個常見的版本是:失業率每高於自然失業率1%,實質GDP就會低於潛在GDP約2%。
若一國的潛在GDP成長率為2.5%,而當年失業率上升了1個百分點,根據奧肯定律,可以預期該年的GDP成長率將衰退至約0.5%。
主張在長期來看,兩國之間的匯率應該會調整到使得用任一貨幣在兩國購買同一籃子商品和服務的成本(購買力)相等。常用來比較不同國家的生活水準。
《大麥克指數》是一個非正式的PPP測量。如果一個大麥克在美國賣5美元,在台灣賣100元台幣,則PPP匯率應為20:1。若實際匯率是30:1,則表示新台幣的幣值可能被低估了。
指政府因發行貨幣而獲得的收入,其金額等於貨幣的面額減去其生產成本。在現代法定貨幣制度下,這相當於政府透過印鈔來支應財政赤字,其本質是對所有貨幣持有者課徵的一種「通貨膨脹稅」。
當政府印製一張面額1000元的鈔票,而其印製成本僅3元時,政府就賺取了997元的鑄幣稅收入。
一個用來說明商品市場(IS曲線)和貨幣市場(LM曲線)如何共同決定短期國民所得(Y)和利率(r)的宏觀經濟模型。IS曲線代表商品市場的均衡,LM曲線代表貨幣市場的均衡,兩曲線交點即為整個經濟的短期均衡。
此模型可以分析財政政策(移動IS曲線)和貨幣政策(移動LM曲線)對所得和利率的影響,是理解早期宏觀政策辯論的基礎。
一個用來決定一項風險性資產的理論上適當的預期報酬率的模型。它主張一項資產的預期報酬,取決於無風險利率、以及對該資產無法被分散的系統性風險(以Beta係數衡量)所做的補償。
分析師使用CAPM來估計一家公司股票的合理報酬率,並將其與市場預期報酬率比較,以判斷該股票的價格是被高估還是低估。
運用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過去的經濟現象與事件的學科。它旨在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理解制度的演變,並為當代經濟問題提供更深厚的背景。
研究1930年代的全球經濟大蕭條,分析其成因、政策應對的失敗與成功,並將其與2008年的金融海嘯做比較,這就是經濟史學家的工作。
結合經濟理論、數學和統計推論,對實際經濟數據進行分析,以檢驗經濟學理論並預測未來趨勢的學科。它是現代經濟學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
經濟學家收集了數十年的資料,使用迴歸分析等計量方法,來驗證「教育水準」與「個人所得」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的正向關係。
這是對經濟學陳述的兩種分類。「實證經濟學」處理的是關於「是什麼」的客觀事實陳述,可以透過數據來驗證真偽。「規範經濟學」則處理關於「應該是什麼」的價值判斷陳述,涉及倫理與觀點,無法驗證真偽。
「調高最低工資會導致失業率上升」是一個實證經濟學陳述。而「政府應該調高最低工資來照顧弱勢」則是一個規範經濟學陳述。
由康納曼和特沃斯基提出的決策模型,是行為經濟學的基石。它指出人們在面對風險決策時,並非完全理性。其三大核心是:1.人們根據「參考點」而非絕對值來評估損益;2.人們有「損失規避」心理;3.人們會高估確定的小機率事件(確定性效應)。
對一個人來說,「確定地得到900元」的吸引力,遠大於「有90%機率得到1000元」(期望值相同)。同時,「確定地損失900元」的痛苦,也遠大於「有90%機率損失1000元」,這導致人們在面對收益時傾向規避風險,在面對損失時卻傾向冒險一搏。
由諾貝爾獎得主阿克洛夫提出,用以說明在資訊不對稱下,「逆選擇」如何導致市場失靈。在二手車市場,賣家比買家更了解車況。買家因為怕買到劣質車(檸檬),只願出平均價;這使得優質車(水蜜桃)的車主不願出售,最終市場上只剩下劣質車,導致市場萎縮甚至崩潰。
除了二手車,檸檬市場的邏輯也適用於保險市場(只有高風險者想投保)和信貸市場(最需要錢的可能是信用最差的)。
由諾貝爾獎得主史賓斯提出,研究在資訊不對稱的市場中,資訊較多的一方如何向資訊較少的一方「發送信號」,以可信地傳遞自己的優質屬性。一個有效的信號,其發送成本對於優質方來說必須顯著低於劣質方。
為什麼要讀一個辛苦的學位?信號理論認為,學歷本身(知識)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能取得這個學位」這件事,向雇主發送了一個關於你具有高能力、自律與毅力的強力「信號」。
一種金融理論,認為股票等資產的價格變化是隨機的,無法根據過去的價格走勢來預測未來的方向。這是「效率市場假說」的一個更強版本,暗示任何技術分析都是徒勞的。
此假說認為,今天股價的上漲或下跌,對於預測明天的走勢沒有任何幫助,其路徑就像一個醉漢走路一樣,下一步的方向是隨機的。
指一個決策者在不同時間點上,對於未來的偏好發生了改變。人們往往會高估眼前的利益,而低估長遠的規劃,導致「今天的我」做出的最優計畫,會被「明天的我」所推翻。
你週日晚上計畫「明天開始我要節食減肥」,但週一中午看到美味的炸雞,你可能就改變主意了。這就是時間不一致性,也是拖延症的根源之一。在宏觀上,政府也可能為了短期選票而放棄長期的財政紀律承諾。
試圖在一個完整的經濟體系中,同時考慮所有市場(商品、勞動、資本)的相互作用,並證明存在一組價格能讓所有市場同時達到均衡狀態的理論。它是對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最嚴謹的數學表述。
分析國際油價上漲的影響時,一般均衡分析會同時考慮它對運輸業、製造業、勞動市場、消費者物價指數乃至整個經濟體產出的連鎖反應。
一種資源分配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任何形式的調整,都不可能在不使任何其他人境況變差的前提下,而使至少一個人的境況變得更好。它是一個純粹關於「效率」的判斷,而不涉及「公平」。
一個社會裡只有一個富翁和無數窮人,只要無法在不損害富翁一分一毫的情況下讓任何一個窮人過得更好,這個極度不平等的狀態也可能是「帕雷托最適」的。這也凸顯了此標準的局限性。
強調方法論上的個人主義、主觀價值論,並認為市場是一個自發秩序的動態「過程」。該學派對主流經濟學的數學模型和政府干預持批判態度,認為市場的價格體系是協調分散知識最有效的工具。
奧地利學派的代表人物海耶克認為,沒有任何中央計畫者能掌握建設一個社會所需的全部知識,這些知識分散在每個人的腦中,只有透過市場的價格信號才能被有效利用。
一個結合經濟學和心理學的領域,旨在研究如何透過經驗數據來衡量人們的主觀幸福感,並探討所得、健康、人際關係、工作等因素對其影響。它挑戰了「GDP成長等於國民福祉提升」的傳統觀點。
研究發現,當國家所得超過一定水準後,人均GDP的持續增長對國民的平均快樂程度不再有顯著提升(伊斯特林悖論),這促使人們反思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
指經濟學家將其獨特的分析方法(基於理性選擇、誘因分析、成本效益等)應用到傳統上不屬於經濟學範疇的社會領域,如家庭、婚姻、犯罪、法律、政治等。此詞彙既帶有褒義(讚揚其分析力強大),也帶有貶義(批評其簡化了複雜的社會現象)。
諾貝爾獎得主蓋瑞・貝克用經濟學分析人們的歧視行為、生育決策和犯罪選擇,是經濟學帝國主義最著名的代表。這為理解人類行為提供了全新視角,但也引發了諸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