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問題探討現實的本質,挑戰我們對感官世界的信任,並引出關於客觀實在與主觀感知的核心辯論。
這是一個關於個人同一性的經典探問,旨在釐清構成自我(The Self)的要素,例如記憶、身體連續性或意識。
此問題直指心物問題的核心,探討心靈與身體的關係,並涉及二元論與唯物論之間的根本對立。
屬於時間哲學的範疇,此問題探究時間的客觀實在性,思考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抑或僅是人類意識的產物。
這個問題結合了形上學與宇宙學,思考宇宙在時間上的有限性或無限性,並觸及第一因、目的論等議題。
探討事件之間必然的連結關係是否存在,挑戰決定論與機率論,並影響我們對科學定律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這是本體論最根本的問題,直接探問存在的本質和起源,是所有形上學思辨的起點。
這個爭論關係到人類是否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起道德責任,是倫理學、法律哲學和形上學的交叉點。
一個關於「同一性」的經典思想實驗,用以探討物體在經歷變化後,其本質是否依然存續。
探討數學的本體論地位,思考抽象概念(如數字)是客觀實在(柏拉圖主義),還是僅為心靈建構的工具。
這涉及到第一性質與第二性質的區分,探討物理世界的客觀屬性(如形狀)與我們主觀感質(如顏色)之間的關係。
此問題探究空間的本體論地位,思考空間是獨立存在的容器(絕對論),還是物體間的關係(相對論)。
探討模態(Modality)的形上學基礎,涉及可能世界的概念以及事物屬性的本質與偶然區別。
此即哲學中的「共相問題」,辯論普遍概念(Universals)是客觀真實存在,還是僅僅是名稱或心靈中的概念。
被稱為「意識難題」,此問題挑戰物理主義,探問為何物理過程會伴隨著主觀的、第一人稱的經驗現象。
這是知識論的根本問題,旨在探尋所有知識的來源、結構和可靠性的基礎。
探討真理的本質,涉及符合論、融貫論和實用主義等不同的真理理論,並關聯到相對主義的辯論。
此問題關乎我們對外部世界的知識基礎,探討感官經驗是否能忠實反映現實,抑或可能產生錯覺與幻覺。
這是近代哲學中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核心辯論,旨在確定先天理智或後天感官何者在知識構成中佔有優先地位。
探討知識的構成要件,傳統上認為知識是「被證成的真實信念」,但此定義也面臨挑戰(如葛梯爾問題)。
探討人類認知的界限,思考是否存在原則上就無法被我們所認識的領域,關聯到不可知論與懷疑論。
這是知識論的基本分類,旨在釐清不同認知狀態的層級,並確立「知識」相較於「信念」或「意見」的更高標準。
懷疑論挑戰所有知識聲稱的確定性,它既是一種哲學立場,也是一種推動哲學探究的方法論。
即「他人心靈問題」,這個知識論的難題質疑我們除了自己以外,無法直接證明任何人擁有內在的主觀意識。
探討記憶的知識論地位,分析其作為知識來源的可靠性,以及記憶與個人認同之間的關聯。
此問題探討科學主義的立場,檢視科學方法的適用範圍與限制,並思考是否存在其他同樣有效的知識探究途徑。
探討知識證成的核心概念,涉及證據的本質、不同類型證據的強度,以及信念與證據之間的合理關係。
探討直覺在知識獲取中的角色,辯論它是一種有效的認知捷徑,還是一種不可靠的、需要被理性檢驗的感覺。
探討知識的工具價值(幫助我們達成目標)與內在價值(知識本身就是好的),並思考求知慾的哲學基礎。
此問題是知識論的核心,探討證成(Justification)的理論,如基礎主義、融貫論和可靠論等。
此為後設倫理學的核心問題,探討道德價值的本體論地位,涉及道德實在論與道德相對主義的對立。
這是規範倫理學的中心任務,旨在尋找並證成一個根本的道德原則,用以指導和評價人類的行為。
探討效益主義與快樂主義(Hedonism)的觀點,將「最大化幸福」或「趨樂避苦」視為人生的最終目的與道德的最高準則。
闡述義務論的核心思想,主張某些行為本身就具有內在的對錯,我們負有不受結果影響的絕對道德責任。
聚焦於德性倫理學的進路,強調道德的重點在於行為者的人格特質(美德),而非孤立的行為或規則。
一個著名的倫理學思想實驗,用以揭示效益主義和義務論在面對道德困境時的內在衝突。
此問題(尤西佛羅兩難)質疑道德是否必須依附於神聖命令,探討在世俗化的世界中道德的客觀基礎何在。
屬於應用倫理學的範疇,探討動物的道德地位、是否擁有權利,以及人類對待動物的行為(如肉食)的道德正當性。
這個問題用來檢驗絕對主義的道德立場(如康德的義務論),思考是否存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被違背的道德規則。
探討生命倫理中的核心議題,涉及個人自主權、生命的神聖性以及醫療倫理的界限。
探討全球正義與個人道德責任的範圍,思考我們的道德義務是否應超越國界與親疏關係。
探討懲罰的哲學基礎,分析其背後不同的證成理論,如應報理論、嚇阻理論和修復式正義。
此為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核心衝突,是政治哲學與倫理學中關於個人權利和社會福祉的持續辯論。
環境倫理學探討人類對自然界的道德義務,思考我們是應該僅為人類利益保護環境,還是環境本身就具有內在價值。
探討機器倫理的可能性,思考非人類實體是否能進行道德判斷,以及我們應如何設計確保其行為符合人類價值。
此為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探討國家的合法性基礎,通常以社會契約論等理論來解釋為何公民應服從權威。
探討正義的本質,特別是分配正義的議題,思考一個社會應該依據何種原則(如平等、需求、應得)來分配其利益與負擔。
檢視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的優越性與缺陷,並與其他政治體制(如菁英政治)進行比較。
探討公民不服從與政治義務的界限,思考個人良知與法律權威發生衝突時的合理行動方案。
探討自由的界限,特別是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提出的「傷害原則」,思考個人自由與社會干預之間的合理分界。
探討權利的哲學基礎,核心辯論在於權利是人類固有的、先於法律的「自然權利」,還是由法律所創設和保障的「法定權利」。
檢視言論自由的價值與界限,探討是否應對仇恨言論、煽動性言論等設置限制,以及其背後的哲學理據。
此為分配正義的核心議題,探討財富與權力不平等的道德可接受性,涉及平等主義、自由至上主義等不同政治立場。
探究國家的根本目的,思考其首要職責是在於保障公民的個人安全(如霍布斯),還是促進更廣泛的社會福祉與實現正義(如亞里斯多德)。
探討正義戰爭理論,該理論旨在提供一套道德標準,用以判斷發動戰爭(訴諸戰爭權)和進行戰爭(戰爭中權利)的正當性。
探討在全球互相依存的時代,傳統的國家主權概念是否受到侵蝕,以及國際法與普世價值對國家的影響。
探討代際正義的問題,思考當代人是否有責任為未來的世代留下一個宜居的環境與可持續的社會(例如在環境與國債議題上)。
探討法律與道德的關係,涉及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辯論,思考法律是否應僅僅維持秩序,還是應積極促進良善生活。
檢視公民不服從的道德正當性與政治合法性,思考其作為對抗不正義法律的手段時,應滿足的條件與應承擔的後果。
探討公民德性的內涵,思考在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中,公民除了遵守法律外,還應具備哪些積極的品格、知識與參與精神。
這是美學的根本問題,探討美的本質是客觀存在於事物屬性之中,還是純粹源自於主觀的個人判斷或社會建構。
探討藝術的本質與功能,涉及模仿論、表現論、形式主義等不同藝術理論,思考藝術是為了反映現實、抒發情感還是追求形式之美。
檢視藝術價值判斷的標準,思考評價一件作品的價值是基於其美學特質、原創性、情感力量,還是其社會與歷史意義。
此問題挑戰藝術的傳統定義,思考「美」是否為藝術的必要條件,並引導至對反美學(anti-art)和概念藝術的討論。
探討詮釋學中的「意圖謬誤」,辯論一件藝術作品的意義是由作者的意圖決定,還是由讀者/觀者的詮釋所創造。
探討審美經驗的多樣性,思考藝術是否必須提供愉悅的感受,以及醜、恐懼、冒犯等負面情緒在藝術中的價值。
探討日常美學的範疇,將美的關注從藝術殿堂擴展到生活環境、自然風光和日常用品,分析兩者審美經驗的異同。
探討審美品味的標準問題,思考品味判斷是否僅是個人偏好,抑或存在著可以培養與論證的客觀標準。
即「虛構悖論」,探討為何我們明知故事和人物是虛假的,卻仍然會對其產生真實的情感反應,這挑戰了情感與信念之間的關係。
這是一個結合美學與政治哲學的問題,探討藝術在社會中的公共價值,以及政府使用納稅人的錢來支持藝術創作的倫理正當性。
探討在美學與倫理學中,原創性與模仿、引用的界線,以及抄襲行為在道德與藝術上的可非難性。
這是一個新興的科技倫理學與美學問題,探討由非人類智慧所創造的作品是否能被視為藝術,並挑戰關於作者身份與創造性的傳統觀念。
探討「崇高」作為一種獨特的美學經驗,它混合了敬畏、恐懼與讚嘆,通常由巨大、無限或充滿力量的對象所引發。
探討幽默的哲學,分析其本質(如優越論、乖訛論),並思考它是否與美、悲劇等一樣,構成一種獨特的審美範疇。
探討環境美學,比較我們對自然與人造物的審美態度,思考兩者在形式、意涵與價值判斷上的異同。
這是心靈哲學最核心的問題,探討非物質的心靈(意識、思想)與物質的身體(大腦)之間是如何互動與關聯的。
探討強人工智慧的可能性,思考一個能完美通過圖靈測試的程式是否真正擁有理解能力與意識,亦即「中文房間」思想實驗所挑戰的核心。
即「感受質問題」,探問主觀經驗(如看到紅色的感覺)的本質,以及它是否能夠被完全還原為客觀的物理或神經科學解釋。
探討心靈的計算理論,該理論主張心智基本上是一種資訊處理系統,而思想則是對符號進行運算的過程。
探討情緒的哲學,分析其構成要素(如生理反應、認知評估),並辯論情緒在我們的決策與道德判斷中扮演的角色。
探討自我認知的特殊性,思考我們對於自身心靈狀態的知識是否具有某種直接的、不需推論的權威性。
檢視潛意識概念的哲學意涵,思考那些我們未曾察覺的信念、慾望和記憶如何塑造我們的思想與行動。
探討語言與思維的關係,涉及「薩佩爾-沃夫假說」,辯論語言是僅僅表達思想的工具,還是會塑造甚至決定我們的思考方式。
探討動物意識的問題,思考其他物種是否也擁有主觀經驗、思想和情感,這對它們的道德地位有深遠影響。
再次探問構成個人同一性的基礎,思考在時間流逝與身心劇變中,是心理的連續性(如記憶)還是物理的連續性(如身體)讓我們保持為同一個人。
檢視歷史上關於上帝存在的經典論證,如宇宙論論證、設計論論證和本體論論證,並評估其邏輯有效性與說服力。
即「神義論」的核心難題,質疑一個全善、全能、全知的上帝如何能與世界上存在的邪惡和苦難相容。
探討宗教信念的知識論地位,辯論信仰是否需要理性的證成,或者它本身就是一種獨立且合法的認知方式。
從哲學角度檢視奇蹟的概念,探討一個違反自然律的事件是否可能發生,以及我們是否有充分的證據相信任何關於奇蹟的見證。
探討在一個純粹世俗的框架下,生命意義的來源與可能性,是存在主義與虛無主義交鋒的核心地帶。
探討科學與宗教的關係,思考兩者是相互衝突、互不相干,還是可以在不同層面上互補,共同構成對世界的完整理解。
探討從宗教經驗出發的論證,檢視個人的神秘體驗或神聖感受,是否足以作為一個客觀、普遍的證據來證成神的存在。
再次探問道德的基礎,思考在沒有神聖命令的前提下,我們是否仍能建立一套客觀、普遍且有約束力的世俗倫理體系。
探討宗教多元論、排他主義與包容論等不同立場,思考如何面對世界各大宗教之間互不相容的真理宣稱。
從哲學角度分析永生的價值,思考一個無限延續的生命是否會導致無聊、失去意義,或者它依然是人類的終極渴望。
這是人生哲學的終極問題,探討生命的意義是客觀存在等待被發現,還是由個人主觀賦予和創造,抑或根本不存在。
探討死亡對生命價值的影響,辯論死亡是構成生命意義的必要條件(因其有限性),還是徹底消解所有意義的終點。
探討存在主義的核心觀點,即絕對的自由意味著我們必須為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承擔全部責任,而這種重負會引發焦慮感。
存在主義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人類在一個沒有內在意義或目的的宇宙中尋找意義時所感受到的根本衝突與張力。
古希臘哲學的核心追求(優達摩尼亞),探討什麼樣的生活才算得上是真正繁榮、充實和值得過的,涉及美德、快樂、理性等多重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