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或誇大對方的論點,然後攻擊這個被扭曲過的「稻草人」,讓自己看起來像是贏了辯論。
不討論議題本身,而是攻擊提出論點的人的品格、動機或背景。
主張一個小小的舉動將無可避免地引發一連串災難性的後果,但缺乏足夠的證據支持。
將複雜的問題簡化為只有兩個對立選項,而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過度依賴權威人士的意見,即使該權威並非相關領域的專家。
因為一件事無法被證明為假,就斷定它為真(反之亦然)。
認為一件事因為很多人都相信或都在做,所以就是對的。
在大量數據中專門挑選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而忽略其他數據,彷彿先射擊再畫靶。
因為一個論點的來源(例如某個人或機構)就斷定其好壞,而不看論點本身的內容。
用個人經驗或孤立的例子來取代嚴謹的統計證據。
錯誤地認為過去的獨立隨機事件會影響未來的結果,例如認為「連開五次正面,下次反面的機率會更高」。
認為兩個極端立場的中間點就一定是正確的答案。
認為對局部來說為真的事情,對整體來說也一定為真。
認為對整體來說為真的事情,對局部來說也一定為真。
當遇到反例時,修改自己的原始主張,將反例排除在外,以保護自己的論點。
將結論當作前提來證明結論本身,只是換句話說。
認為某件事因為是傳統,所以就是對的或好的。
認為「自然」的就是好的,「非自然」的就是壞的。
試圖透過操縱他人的情感(如恐懼、同情)來取代有力的論證。
在辯論中引入一個不相關的話題,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
傾向於尋找、解釋並記住那些支持自己既有信念的資訊。
做決策時過度依賴最先獲得的資訊(錨),後續判斷會被其拉攏。
過度依賴腦中容易想到的例子來判斷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僅根據一個對象與某個典型特徵的相似度來進行判斷,而忽略了機率。
因為過去已經投入了成本(金錢、時間、努力),即使前景不佳也繼續投入。
只關注成功倖存的案例,而忽略了大量失敗的案例,導致對現實的看法過於樂觀。
傾向於相信自己比別人更不容易遭遇不幸事件。
傾向於高估負面結果發生的可能性。
能力不足的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能力強的人反而可能低估自己。
同樣的資訊因呈現方式不同,就會導致人們做出不同的決策。
人們對「失去」的痛苦感受遠大於「得到」的快樂感受。
在沒有強烈理由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維持現狀。
對於自己擁有的東西,人們會高估其價值。
負面經驗比正面經驗更容易在心理上留下深刻印象。
傾向於高估自己對隨機事件的影響力。
傾向於低估完成一項任務所需的時間與成本。
為了將一項小風險完全消除,而願意付出不成比例的高昂代價。
對自己的判斷和能力的信心超過了其實際準確性。
當感覺自由受到威脅時,會產生一種反抗心理,做出與威脅相反的行為。
僅僅因為熟悉某件事物,就會對其產生好感。
人們會輕易相信一些模糊、普遍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準確地描述了自己(如星座運勢)。
僅根據最終結果來評價決策的好壞,而忽略了決策過程本身的品質。
如果一個結論符合我們的信念,我們就傾向於認為其論證過程是合理的。
已經了解某個知識的人,很難想像不知道這個知識時的情況。
對於自己投入勞動創造出來的物品,會給予更高的價值評價。
傾向於選擇結果明確的選項,而避免選擇結果不確定的選項。
在面對危機時,因為不相信或不願相信會發生災難,而低估了危險的可能性。
過度依賴自動化系統,即使系統可能出錯,也傾向於相信它的判斷。
在冷靜狀態下,很難預測或理解自己在情緒激動時(熱情狀態)的行為。
將成功歸因於自己,而將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
當遇到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證據時,反而更加堅定自己原有的信念。
當一起事故的後果越嚴重,或者受害者與自己越相似時,人們越傾向於將責任歸咎於受害者。
傾向於偏袒自己所屬的團體成員。
解釋他人行為時,過度歸因於其內在特質,而忽略情境因素。
解釋自己行為時傾向歸因於情境,解釋他人行為時則歸因於其個性。
高估他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的注意程度。
在場的人越多,個人提供幫助的意願就越低。
在群體中,個人感受到的責任感會降低。
為了維持團體和諧,成員會壓抑不同意見,導致做出不合理的決策。
經過團體討論後,成員的觀點會變得比原來更加極端。
為了融入團體,個體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或信念以符合團體規範。
在團體中,個人付出的努力會少於單獨工作時。
因為對某人的一個正面特質有好印象,就認為他在其他方面也很好。
因為對某人的一個負面特質有壞印象,就認為他在其他方面也都很差。
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好人有好報,壞人有惡報,因此受害者必然是「罪有應得」。
高估了他人理解自己內心狀態的程度。
高估了他人與自己觀點、信念和行為的一致性。
成功人士無法將自己的成就內化,感覺自己像個騙子,隨時會被揭穿。
傾向於聽從權威人物的意見,並高估其準確性。
對某個群體的人抱持過度簡化的、固定的看法。
當自身的信念、態度或行為之間出現矛盾時,會感到心理不適,並試圖減少這種不協調感。
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比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次幫助你。
一旦做出承諾或選擇,人們會傾向於堅持下去,以顯示自己的一致性。
當別人給予我們好處時,我們會覺得有義務回報對方。
東西越稀有、越難得到,人們就越覺得它有價值。
將兩樣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時,它們之間的差異會被放大。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會模仿他人的行為,認為那樣做是正確的。
有能力的人犯點無傷大雅的小錯,會讓他們更具吸引力。
在事情發生後,覺得自己「早就知道了」。
事後接觸到的錯誤資訊會干擾我們對原始事件的記憶。
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大腦會編造虛假的記憶來填補記憶中的空白。
誤以為自己想出了一個新點子,但實際上是從遺忘的記憶中提取出來的。
人們對未完成的任務比已完成的任務記得更清楚。
我們對一段經驗的記憶,主要取決於感受最強烈(高峰)和結束時的感覺。
因為知道資訊可以輕易地在網上找到,所以大腦記憶這些資訊的意願降低。
在做出選擇後,傾向於回憶起自己選擇的選項的優點,和未選選項的缺點。
傾向於對過去的評價比實際經歷的更正面。
錯誤地記住自己過去的態度和行為,使其與現在更加一致。
在與學習時相同的環境中,能更容易地回憶起資訊。
當前的情緒狀態會影響我們回憶起哪些類型的記憶。
在一個序列中,人們最容易記住開頭(初始效應)和結尾(時近效應)的項目。
因為缺乏適當的提取線索而導致遺忘。
明明知道某個資訊,卻暫時無法從記憶中提取出來。
描述學習成果與所需時間或經驗之間的關係,通常初期進步快,後期變慢。
在學習過程中,會出現一段時間的停滯期,感覺不到進步。
分散式的學習(有間隔的複習)比集中式的學習(一次學完)效果更好。
透過自我測試來回憶資訊,比單純重複閱讀更能增強長期記憶。
當你剛學到或注意到某件事後,會突然覺得它無處不在。
我們對世界如何運作的內在表徵,它會影響我們的理解和行為。
相信能力可以透過努力培養(成長型),或相信能力是天生固定的(固定型),這會深刻影響學習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