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

軼事證據

什麼是軼事證據 (Anecdotal Evidence)?

軼事證據,也稱為「個案證據」或「傳聞證據」,是指使用個人的經驗、故事或孤立的例子來作為支持某個普遍性主張的證據

不一定是謬誤

這本身不一定是一種邏輯謬誤,因為分享個人故事是人類溝通的自然部分。然而,當它被用來反駁或取代經過科學方法、大規模統計得出的結論時,它就構成了一種證據不力的、有誤導性的論證。

軼事證據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因為故事比冰冷的數據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更容易被記住。但它的主要問題在於:

經典例子

「我爺爺每天抽一包菸,還不是活到了95歲!所以抽菸根本沒那麼傷身體。」這個個人軼事,試圖去挑戰「抽菸會嚴重危害健康」這個由無數醫學研究支持的結論。

故事比冰冷的數據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更容易被記住,但不能用來反駁科學統計結論。

軼事證據的主要問題

1

樣本數過小

一兩個個案不具有代表性,無法推斷出普遍規律

2

充滿偏誤

人們傾向於記住和分享那些特別戲劇性、不尋常或符合自己既有信念的故事(確認偏誤)

3

缺乏對照

故事中往往忽略了其他可能影響結果的變數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根據業界報告和數據,提議全面導入一套結構化的新人培訓系統,以提高員工留存率和工作效率。

一位資深主管的反對意見 (軼事證據)

「花這個錢沒必要。想當年我剛進公司的時候,什麼培訓都沒有,還不是靠自己到處問、跟著師父學,最後也做到經理了。我朋友開的公司也從不做這種培訓,他們的員工不也都很厲害?所以我說,真正的人才自己就會成長,不用靠這個。」

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例外不等於通則: 他們個人的成功可能源於其自身的天賦、機運或時代背景

倖存者偏誤: 他只看到了像他一樣成功留下來的人,卻沒有看到那些可能因為缺乏培訓而掙扎、最終選擇離職的大量個案

分析:這位主管使用了兩個軼事證據:他自己的成功經驗和他朋友公司的情況。他用這兩個孤立的成功案例,來反駁「結構化培訓對『整體』員工有效」這個由數據支持的觀點。基於一兩個「特例」來制定攸關全公司人才發展的政策,是相當冒險的。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家人在討論是否要讓孩子接種某種新的疫苗。

反對接種的長輩的說法 (軼事證據)

「不要去打那個疫苗!我鄰居的孫子,上次就是去打了那個疫苗,結果回來就連續發燒三天,上吐下瀉,整個人都瘦了一圈。你看,新聞上報的那些統計數字都是騙人的,我親眼看到的就是這樣,這個疫苗肯定有問題。」

軼事證據的問題

因果關係不明: 孩子的生病可能只是時間上的巧合(例如,剛好在潛伏期感染了其他病毒)

忽略統計數據: 用一個情感衝擊強烈的個案,去否定了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涵蓋數萬甚至數百萬人的疫苗安全性與有效性數據

分析:這位長輩將「鄰居孫子打疫苗」和「後續生病」這兩件事直接連結,並將這個單一的、時間上相近的個案當作疫苗有問題的鐵證。醫療決策應基於大數據的科學結論,而非單一的、可能充滿巧合的個人見聞。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朋友失戀了,另一位朋友正在用自己的經驗給予建議。

給予建議的朋友的說法 (軼事證據)

「聽我的,分手後千萬不要跟前任聯絡,馬上把他所有的聯絡方式都刪掉!我上次就是這樣,狠下心來斷絕一切,結果三個月後我就走出來了,還遇到現在這個更好的對象。所以說,長痛不如短痛,斷乾淨就對了!」

忽略的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 每個人處理情感的方式都不同。有些人需要徹底斷絕,有些人則可能需要一個更和緩的過渡期

關係的複雜性: 每段關係結束的原因和狀態都不同。他的經驗(可能是一段不愉快的關係)不一定能套用在朋友的情況上

分析:這位朋友將自己一次成功的經驗,推廣為適用於所有人的「分手金科玉律」。他提供的建議完全基於自己的個人故事。將自己單一的人生經驗當作普世通則,並要求朋友照單全收,這可能會給予對方不適合的建議和不必要的壓力。

如何應對軼事證據?

表示理解與同理

先肯定對方分享的經驗。「謝謝你分享這個故事,聽起來那確實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溫和地質疑普遍性

「我明白您的情況是這樣,但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呢?我看到的資料/大部分人的情況好像有些不同。」

將「個案」與「通則」分開

「您提供的例子是個很重要的參考個案,但我們在做整體決策時,或許還是需要看看更大範圍的統計數據,您覺得呢?」

參考資料

軼事證據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詳細的軼事證據定義、類型與相關討論

軼事證據使用個人經驗或孤立例子來支持普遍性主張,容易引發情感共鳴但缺乏科學性。 記住要表示理解與同理,溫和地質疑普遍性,並將個案與通則分開討論。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軼事證據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