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立場謬誤
Middle Ground Fallacy

什麼是中間立場謬誤 (Middle Ground Fallacy)?
中間立場謬誤,也稱為「假妥協」或「訴諸中庸」,是一種邏輯謬誤。它錯誤地認為,在兩個對立的極端觀點之間,中間的、折衷的立場,就一定是正確或最好的解決方案。
妥協的侷限
雖然在許多社交或政治場合,妥協是一種美德和有效的策略,但它並不是發現真理的可靠方法。一個論點的正確性取決於其自身的證據和邏輯,而不是它在觀點光譜上的位置。
有時候,其中一個極端觀點可能完全正確,而另一個則完全錯誤。
經典例子
小明說:「天空是藍色的。」
小華說:「天空是黃色的。」
犯了中間立場謬誤的人可能會說:「好了,別爭了。我們取個中間值,天空一定是綠色的。」
顯然,這個折衷的結論是錯誤的。
中間立場並不總是正確的,真理有時就是站在極端的一方。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專案團隊正在與財務部門爭取一個新專案的預算。
專案經理的立場 (基於數據)
「根據我們詳細的市場調查和開發成本估算,這個專案需要100萬元的預算才能確保產品品質並按時上線。」
財務主管的立場 (基於限制)
「公司最近的現金流很緊張,這個專案最多只能批准20萬元的預算。」
高層主管的裁決 (中間立場謬誤)
「好了,雙方都各退一步。專案經理要100萬,財務只給20萬,這樣吧,我們取個中間,預算就定在60萬。這樣對大家都公平。」
分析:這位高層主管犯了中間立場謬誤。他認為「取中間值」就是最「公平」的解決方案,但卻忽略了這個決策是否合乎邏輯。如果專案的成功確實需要100萬的資源,那麼給予不足的60萬預算,可能不是明智的折衷,而只是確保專案會失敗的決定。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重新評估專案的規模和必要性。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科學家和一位陰謀論者在電視上辯論地球的形狀。
科學家的立場 (基於證據)
「我們有大量的衛星照片、物理學證據和太空觀測數據,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陰謀論者的立場 (基於信念)
「那些都是政府和NASA偽造的!地球自古以來就是平的,我們都被欺騙了!」
一位觀眾的想法 (中間立場謬誤)
「我覺得這兩個人都太極端了。一個說是圓的,一個說是平的,真相可能介於兩者之間。地球可能是一個有點圓、但又有點平的形狀,像個飛盤或橢圓盤之類的吧。」
分析:這位觀眾試圖在一個「事實」和一個「謊言」之間尋找妥協。然而,關於地球的形狀,並不存在所謂的「中間立場」。科學證據明確地指向其中一個「極端」觀點是正確的。在這種情況下,任何試圖調和的「中間立場」都是完全錯誤的。真理有時就是站在極端的一方。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夫妻之間因為一方的承諾未兌現而發生爭執。
伴侶 A 的立場 (陳述事實)
「你昨天明確答應我,晚上10點前一定會回到家,結果你凌晨2點才回來,連一通電話都沒有。」
伴侶 B 的立場 (否認事實)
「我哪有答應!我只說『我盡量』,是你自己會錯意!我根本沒錯!」
和事佬朋友的勸說 (中間立場謬誤)
「好了好了,你們兩個都有不對的地方。一個記錯了,一個口氣太衝。各退一步,互相道個歉就算了。肯定是溝通上有誤會。」
分析:這位朋友為了平息爭吵,創造了一個「雙方都有錯」的中間立場。但是,如果承諾確實存在,那麼伴侶A並沒有「記錯」,伴侶B則確實違背了諾言。在這種情況下,事實的真相並不在「中間」。這位朋友的「和稀泥」做法雖然可能暫時緩解了緊張氣氛,但卻模糊了事實的焦點,讓真正需要承擔責任的一方逃避了問題。
如何應對中間立場謬誤?
堅持事實標準
強調結論應該基於證據和事實,而不是基於意見的折衷。
指出一個極端的正確性
如果你有充分的證據,要敢於主張其中一個極端立場就是正確的。
分析中間立場的不可行性
解釋為什麼那個「折衷」方案在現實中是無效的、不合邏輯的或有害的。
參考資料
詳細的中間立場謬誤定義、類型及相關討論
中間立場謬誤錯誤地認為折衷立場總是正確的,忽略了真理可能站在極端的一方。 記住要堅持事實標準,指出極端的正確性,並分析中間立場的不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