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謬誤

Fallacy of Division

分割謬誤

什麼是分割謬誤 (Fallacy of Division)?

分割謬誤,也稱為「分解謬誤」,它正好是合成謬誤的相反。這種謬誤指的是錯誤地假設,對「整體」成立的性質,對於其內部的所有「部分」也必然成立

核心問題

僅僅因為一個群體、系統或整體具備某種特性,就推斷其每一個成員或組成都必然具備該特性,這種推理是不合邏輯的。整體的特性可能是由各個部分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產生的,不一定能分割到每一個部分上。

經典例子

「這堵牆非常重。因此,構成這堵牆的每一塊磚頭,也一定都非常重。」

這個推論顯然是錯誤的。

牆的重量是所有磚頭重量的總和,但單一塊磚頭本身可能很輕。

整體的特性不一定能分割到每一個部分上,群體的平均特質不適用於群體中的每一個體。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人資主管正在篩選履歷,看到一位來自某家知名成功企業的應徵者。

主管的想法 (分割謬誤)

「哇,這位應徵者是從『星辰科技』跳槽過來的!『星辰科技』是全台灣最賺錢、最創新的公司,所以這位從那裡出來的員工,想必也一定非常優秀、充滿創新精神。我們應該優先面試他。」

被忽略的個體差異

個體差異: 一家成功的公司裡,同樣會有表現平庸甚至不佳的員工。公司的成功是整個系統、文化、品牌和眾多員工共同作用的結果

缺乏個體評估: 這位應徵者個人的能力、工作態度和實際貢獻,需要透過面試和考核來獨立評估

前東家光環: 不能僅僅依賴他前東家的光環來判斷個人能力

分析:這位主管犯了分割謬誤,將「整體」(星辰科技這家公司)的特性(賺錢、創新),直接套用到了「部分」(這位應徵者)的身上。認為來自頂尖公司的員工「必然」是頂尖人才,這就是一種分割謬誤。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個人在新聞上看到某個國家的經濟數據,並即將去該國旅遊。

個人的想法 (分割謬誤)

「新聞報導說,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非常高。看來我這次去瑞士旅遊,遇到的每一個人應該都很有錢、生活很富裕吧。」

統計陷阱

整體統計不等於個體情況: 一個國家「富裕」,是衡量其整體經濟實力的宏觀指標,不意味著每一個公民都是富有的

忽略內部分配: 任何國家內部都存在貧富差距,即使在最富裕的國家,也會有生活困頓的普通人或窮人

平均數的誤導: 人均GDP是平均值,不代表每個人的實際收入

分析:這是典型的分割謬誤,常常導致刻板印象。將一個國家的總體經濟狀況,直接分割並套用到其每一位國民身上,是不合邏輯的。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一個人即將要去見伴侶的家人,並聽說對方家庭的一些情況。

朋友的提醒 (分割謬誤)

「我聽說你女朋友他們家是個醫生世家耶!醫生給人的感覺就是很理性、很嚴肅、很難溝通。那你女朋友的爸媽想必也是這樣的人,你這次去見他們可要小心說話,不要太隨便了。」

刻板印象的陷阱

職業不完全等於個性: 一個人的職業,不完全代表他的私下個性和待人處事的方式。身為醫生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可能非常風趣、和藹可親

個體獨特性: 即使很多醫生符合某種特質,也不代表「所有」醫生都是如此。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

職業vs個人: 職業角色與個人特質之間不能畫等號

分析:這位朋友犯了分割謬誤,將對「醫生」這個職業群體的刻板印象,直接套用到這個家庭裡的特定成員身上。基於對方家庭的職業背景,來推斷其成員的個性,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壓力。

如何應對分割謬誤?

區分整體與部分

提醒對方或自己,群體的平均特質不一定適用於群體中的每一個體。

要求對「部分」的具體證據

「我知道這家公司整體很厲害,但關於『這位應徵者』本人,我們有什麼具體的表現可以參考嗎?」

強調個體差異性

「雖然某個群體給人普遍的印象是那樣,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對吧?」

參考資料

分割謬誤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詳細的分割謬誤定義、類型及相關討論

分割謬誤錯誤地假設整體的特性必然適用於所有部分,忽略了個體差異性。 記住要區分整體與部分,要求具體證據,並強調個體差異性。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分割謬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