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論證謬誤
Circular Reasoning

什麼是循環論證謬誤 (Circular Reasoning)?
循環論證,也稱為「乞題謬誤」(Begging the Question),是一種邏輯謬誤。它指的是在論證過程中,把需要被證明的「結論」,當作是論證的「前提」之一。
核心問題
這個論證的出發點,就已經偷偷地包含了它的終點。它並沒有提供任何獨立的、外部的證據來支持其結論,只是將結論用不同的方式重複敘述一遍,然後偽裝成一個有力的論證。
這種論證就像一條追著自己尾巴咬的蛇,永遠在原地打轉,無法真正前進或證明任何事情。
論證模式
「A是真的,因為B是真的;而B是真的,因為A是真的。」
論證的出發點已經偷偷包含了終點,只是用不同方式重複同一個結論。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主管在解釋為什麼他認為某位員工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
主管的論證 (循環論證)
「小張是一位非常稱職的領導者,因為他具備了所有優秀領導者該有的特質。」
(追問:他具備了哪些特質?)
「他能被我任命為領導者這件事,就證明了他具備這些特質。一個好的領導者,自然會做出有領導力的行為。」
循環結構分析
• 前提: 小張具備優秀領導者的特質
• 結論: 所以小張是一位稱職的領導者
• 支持前提的證據: 他被任命為領導者(恰恰是結論本身)
分析:這個論證並沒有提供任何外部證據,例如:小張過去成功帶領過哪些專案、他如何激勵團隊、他做出了哪些成功的策略性決策等等。整個論證可以簡化為:「小張是個好領導,因為他是個好領導。」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個人在解釋為什麼他堅信某本「心靈成長」書籍裡的內容。
信徒的論證 (循環論證)
「這本書裡寫的每一句話都是絕對的真理,因為它的作者是一位能洞悉宇宙智慧的大師。」
(質疑:你怎麼知道他是一位能洞悉宇宙智慧的大師?)
「因為他能寫出這樣一本充滿絕對真理的書,這就證明了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師啊!」
封閉的邏輯迴圈
• 主張A: 書的內容是真的
• 理由B: 因為作者是大師
• 主張B的理由: 因為他能寫出這本真的書
分析:這個論證的真實性完全依賴於其內部的自我指涉,沒有引用任何可以從外部檢驗的事實。它的結構等於是說:「這本書是真的,因為書的作者是真的;而作者是真的,因為他寫的書是真的。」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一對情侶在爭吵,一方指責另一方反應過度,而另一方則反駁。
伴侶 A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不信任我?每次我跟朋友出去,你都要問東問西,反應過度!」
伴侶 B 的回應 (形成循環論證)
「我會反應過度,就是因為你從來都不主動跟我說清楚你的行蹤!」
伴侶 A 的反駁 (完成循環論證)
「我就是因為你每次都反應過度,所以我才不想跟你說啊!」
分析:這是一個在人際關係中非常常見的「互動式」循環論證,也常被稱為「指責循環」。雙方都將自己的行為歸咎於對方的行為,形成了一個無解的循環。這個「論證」沒有解決任何根本問題,只是不斷地在兩人之間轉圈。
如何應對循環論證?
要求外部證據
這是最有效的方法。請對方提供獨立於其結論之外的證據。「除了『他是領導者』這個結果,有沒有其他具體的例子可以證明他的能力?」
重述論證以暴露其循環性
用最簡單的方式重述對方的論點,讓其循環的本質變得清晰可見。「所以,你的意思基本上是說,這本書是對的,因為它是對的?」
打破循環
在人際關係中,需要有一方願意先停止指責,從循環中跳脫出來,討論問題的本質,而不是互相歸咎行為。
參考資料
詳細的循環論證定義、類型及相關討論
循環論證將需要被證明的結論當作論證的前提,像追著自己尾巴的蛇一樣永遠在原地打轉。 記住要要求外部證據,重述論證暴露其循環性,並在人際關係中主動打破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