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自然謬誤
Appeal to Nature

什麼是訴諸自然謬誤 (Appeal to Nature)?
訴諸自然是一種非形式謬誤,它基於一個未經證實的、過度簡化的前提:凡是「自然的」就是好的、對的、理想的;而凡是「非自然的」(或人工的、化學的)就是壞的、錯的、有害的。
核心問題
這個謬誤的問題在於,「自然」不等於「好」。自然界充滿了對人類極其危險的事物(如天花病毒、響尾蛇、颱風、砒霜);同時,許多「非自然」的人工發明(如眼鏡、抗生素、疫苗、乾淨的自來水系統)則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的健康和生活品質。
這種謬誤常常被用在食品、健康、環保和生活方式等領域的行銷或論證中,它訴諸於人們對純樸、原始狀態的嚮往,但卻缺乏嚴謹的邏輯支持。
自然不等於好,人工不等於壞,需要基於實際證據來評估事物的優劣。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奉行「狼性文化」的主管,正在為自己部門內激烈的惡性競爭辯護。
主管的論點 (訴諸自然謬誤)
「我們部門的競爭壓力大,是很正常的。你看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本來就是自然的法則。只有在這種互相競爭的環境下,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會被凸顯出來,不適應的人被淘汰也是天經地義。我們不應該過度干預這種『自然』的淘汰過程。」
問題分析
• 忽略人類社會複雜性: 人類社會的成功,往往更依賴於「非自然」的合作、信任、同理心與知識傳承,而非單純的弱肉強食
• 為不當行為辯護: 用「自然法則」合理化可能導致團隊士氣低落、員工心理創傷、惡性內鬥的辦公室文化
• 社會達爾文主義: 不恰當地將動物世界的生存法則類比到人類社會組織的管理上
分析:這位主管犯了訴諸自然謬誤(這也是一種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變體)。他用「自然法則」這個藉口,來合理化一種可能有害的辦公室文化,並排除了建立一個更具協作性、更健康的團隊文化的可能性。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個人在商店裡選擇要購買的食品或保養品。
消費者的想法 (訴諸自然謬誤)
「我一定要買這個牌子的果醬,你看它標榜『純天然,無任何化學添加物』。天然的東西,肯定比那些工廠裡用化學合成的健康多了。雖然貴一點,但為了身體好,還是要選天然的。」
常見誤解
• 「天然」不等於「安全」: 許多天然植物含有毒素(如毒蘑菇),天然食材也可能被天然細菌(如肉毒桿菌)污染
• 對「化學」的污名化: 世界上的一切物質,包括水(H₂O)和空氣,都是由化學物質組成的
• 忽略科學測試: 許多合法的食品添加劑經過嚴格科學測試,在規定劑量下是安全的,甚至對食品保存有益
分析:這是訴諸自然謬誤最常見的應用場景。這位消費者的選擇,是基於對「天然」一詞的美好想像,而非基於對產品安全性和營養價值的科學評估。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一個人在為自己強烈的嫉妒心或控制慾辯護。
一方的論點 (訴諸自然謬誤)
「我看到你跟別的異性聊天,我會吃醋、會不高興,這是很正常的。人本來就是有領域性和佔有慾的動物,嫉妒是一種天性,這證明了我真的在乎你。你不能要求我去對抗這種自然的感覺。」
問題核心
• 「天性」不應是行為藉口: 人類文明的進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學習如何用理智、道德和同理心去管理和約束原始衝動
• 合理化有害行為: 用「這是自然的」來為控制慾或不安全感辯護,實際上是拒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 關閉成長機會: 這種辯護關閉了自我成長和改善關係的溝通大門
分析:這個人犯了訴諸自然謬誤,他將自己的負面行為歸因於所謂的「天性」。雖然嫉妒有其生物學上的根源,但在一段成熟的關係中,人們期待的是信任、尊重和溝通,而不是放任「天性」去主導行為。
如何應對訴諸自然謬誤?
挑戰「自然=好」的前提
直接舉出反例,例如:「病毒和毒藥也都很自然,但它們對我們有害。所以,『自然』不一定代表『好』,對嗎?」
要求清晰的定義
詢問對方:「你所說的『自然』具體是指什麼?是未經任何人工處理嗎?那烹飪過的食物算自然嗎?」這可以暴露出這個詞的模糊性。
將焦點轉移到實際標準上
引導討論回到真正重要的標準上,例如效果、安全性、公平性、道德性。「我們先不管它是否『天然』,我們來看看科學證據顯示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何?」
參考資料
詳細的訴諸自然謬誤定義、類型及相關討論
訴諸自然謬誤錯誤地認為自然的就是好的,人工的就是壞的,忽略了實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記住要挑戰「自然=好」的前提,要求清晰定義,並將焦點轉移到實際標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