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

什麼是確認偏誤 (Confirmation Bias)?

確認偏誤是一種普遍存在的認知偏誤,指的是人們會不自覺地傾向於尋找、解釋、偏好並回憶那些能夠「證實」或「支持」自己既有信念、假設或期望的資訊,同時會系統性地忽略、輕視、或曲解那些與自己觀點相抵觸的證據。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為了節省能量,會走捷徑,喜歡聽到「你果然是對的!」,而會自動過濾掉那些告訴我們「你可能想錯了」的聲音。這種偏誤會影響我們的決策品質、人際關係和學習能力。

常見表現

選擇性收集: 只追蹤支持自己觀點的資訊來源

選擇性解讀: 曲解中性資訊來符合既有想法

選擇性記憶: 記住正面證據,忘記負面證據

確認偏誤讓我們活在回音室裡,只聽見自己想聽的聲音。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績效評估

情境

一位部門主管小張,對團隊中的兩位員工有著先入為主的印象。他認為員工A非常優秀、積極進取;而認為員工B比較被動、能力平平。

確認偏誤的體現

對員工A(優秀印象): 在準備績效評估時,小張會不自覺地回憶起所有A成功完成的專案、加班的夜晚,以及在會議中提出的好點子。即使A犯了一個小錯,小張也可能將其解釋為「勇於嘗試的必然過程」或「偶然的失誤」。

對員工B(平庸印象): 相反地,在評估B時,小張會更容易想起B曾經搞砸過的報告、上班遲到的紀錄。即使B獨立完成了一項困難的工作,小張也可能將其歸因於「運氣好」或「任務本身不難」。

分析:最終的績效評估報告中,A的評價可能遠高於他的實際表現,而B的評價則可能遠低於他的實際貢獻。小張並非有意偏袒,而是他的大腦自動篩選了資訊,以符合他早已存在的看法。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健康與飲食習慣

情境

一位名叫美玲的女士,堅信「生酮飲食」是減肥和維持健康的最佳方式。她為此投入了大量時間和金錢。

確認偏誤的體現

資訊的搜集: 美玲在網路上會大量瀏覽、追蹤那些支持生酮飲食的網紅、營養師和社團。她會閱讀無數成功案例分享,看到各種驚人的瘦身前後對比照。

資訊的詮釋: 當她看到支持低碳水化合物飲食的研究時,會覺得更加印證了她的選擇。但當她看到長期生酮飲食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的報導時,她可能會迅速滑過,或質疑該研究的動機。

個人經驗的解讀: 體重稍有下降,她就歸功於生酮飲食;但如果出現頭暈、便秘等副作用,她會將其解釋為「身體正在排毒的正常反應」。

分析:美玲完全沉浸在一個「同溫層」裡,所有她接觸到的資訊都在告訴她「妳是對的」。這使得她很難客觀評估生酮飲食的全面影響,也聽不進家人或朋友提出的其他飲食建議。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懷疑伴侶不忠

情境

阿偉最近覺得他的女友小芳有點不對勁,開始懷疑她可能對自己不忠。

確認偏誤的體現

女友加班: 過去會覺得小芳工作認真,現在會解讀為「不想回家的藉口,可能是去跟別人約會」。

手機訊息: 如果小芳收到訊息時笑了,阿偉會立刻認為她是在跟曖昧對象聊天。如果小芳將手機螢幕朝下放,他會認定這是「做賊心虛」的表現。

情緒變化: 小芳心情不好,他會認為是「對這段感情感到厭煩了」;如果她心情很好,他則會懷疑「是不是因為感情有了新進展才這麼開心」。

分析:在這種偏誤的驅使下,阿偉的猜忌心越來越重。他會不斷地用自己的懷疑去詮釋小芳的一切言行,導致關係變得緊張、充滿質問與不信任。即使小芳實際上什麼也沒做,確認偏誤也可能已經對這段關係造成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如何避免確認偏誤?

刻意尋找反面證據

主動問「有什麼證據可以反駁我的想法?」,強迫自己列出至少三個反對意見。

扮演「惡魔的代言人」

嘗試站在對立面進行辯護,問自己:「如果我的想法是錯的,最可能的原因會是什麼?」

延遲判斷,保持開放心態

將初始信念視為「待驗證的假設」,而不是「既定的事實」。多使用「也許」、「可能」等詞語。

建立客觀的評估標準

制定明確、客觀、可量化的標準,根據預先設定好的KPI和具體數據來進行評估。

尋求多元化的觀點

主動脫離同溫層,追蹤不同立場的資訊來源,與背景、專業、想法不同的人交流。

確認偏誤讓我們傾向於只看見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相反的證據。 通過刻意尋找反面證據、保持開放心態和建立客觀標準,我們可以提高思維的客觀性。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確認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