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性捷思
Availability Heuristic

什麼是可得性捷思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捷思,也稱為「易得性捷思」,是一種常見的心理捷徑。它指的是,我們在評估某件事情的可能性、頻率或重要性時,會過度依賴腦中能夠輕易回憶起來的案例或資訊。
換句話說,如果某個事件的例子在我們的記憶中越「容易取得」(available),我們就越傾向於認為它更常發生或更重要。而那些讓事情變得「容易取得」的因素通常包括:
影響「可得性」的因素
• 近期性 (Recency): 最近發生的事,印象更深刻
• 情緒性 (Emotional Impact): 令人震驚、恐懼或印象深刻的戲劇性事件
• 曝光率 (Exposure): 媒體上被大量重複報導的事件
經典例子
人們普遍高估了飛機失事的風險,而低估了車禍的風險。這是因為飛機失事雖然機率極低,但每次發生都極具戲劇性,並會被媒體鋪天蓋地地報導,因此在我們的記憶中非常「可得」。
記憶提取的難易度,不等於該事件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機率。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績效評估
情境
一位經理正在為下屬小陳寫年度績效評語。
經理的想法(可得性捷思)
在思考小陳這一整年的表現時,經理腦中立刻浮現出上個月小陳在一個重要的客戶簡報中,因為過於緊張而搞砸了報告的畫面。這個負面事件因為發生在近期,且場面尷尬(情緒性),所以在他腦中特別鮮明。結果,他給小陳的總體評價是「抗壓性不足,穩定性有待加強」,而忽略了小陳在過去十一個月裡默默完成的多項專案和穩定貢獻。
分析:這位經理的判斷被可得性捷思所影響。那個近期且戲劇性的失敗案例,比過去一整年數十個平淡的成功案例,更容易從記憶中被「提取」出來。他因此高估了這次失敗所代表的權重,並對小陳做出了一個可能不盡公平的整體評價。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風險評估
情境
一個人在決定今年的旅遊地點。
這個人的想法(可得性捷思)
「我本來想去東南亞海島度假的,但是最近新聞和社群網站上,一直在報導國人在國外被詐騙、甚至被綁架的新聞,畫面都好可怕。雖然歐洲的恐怖攻擊事件統計數字可能更高,但那些新聞感覺很遙遠,我沒什麼印象。相比之下,東南亞的詐騙新聞感覺隨時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還是去日本或韓國比較安全。」
可得性捷思分析
• 關於東南亞詐騙的報導,因為具有高情緒性和高曝光率,在他的腦中變得極度「可得」,讓他感覺風險非常高。
• 相比之下,其他地區可能存在的、統計上更高但報導較少的風險(如歐洲的扒竊),因為不易從記憶中提取,而被他低估了。
分析:他的決定不是基於客觀的犯罪率統計數據,而是基於被媒體放大的、更容易回想起來的恐懼感。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爭吵中的歸納
情境
一對情侶因為其中一方(小美)又忘了繳水電費而發生爭吵。
另一方(阿傑)的指責(可得性捷思)
小美道歉說:「對不起,我只是偶爾忘記一次嘛。」
阿傑立刻反駁:「偶爾?我隨便一想,就記得上個月妳忘了倒垃圾,上上次妳忘了我們的紀念日,還有一次妳把鑰匙忘在咖啡廳!妳根本就一直都這麼迷糊健忘!」
可得性捷思分析
• 情緒性提取: 阿傑因為這次的事件而感到沮喪,這種情緒促使他更容易地從記憶中提取出所有與「健忘」相關的負面例子。
• 忽略反面證據: 在那個當下,他完全不會去回想小美在過去一年中,上百次「記得」繳費、「記得」倒垃圾、「記得」帶鑰匙的平淡日常。
分析:因為負面案例非常容易被想起,阿傑便高估了它們發生的頻率,從而得出「妳一直都這樣」的過度概括性結論,讓單一事件的爭執升級為對他人格的攻擊。
如何應對可得性捷思?
尋求客觀數據
當要做重要決定時,不要只依賴直覺或印象,主動去尋找客觀的統計數據或紀錄。
放慢思考
意識到你的第一個想法,可能只是因為它最容易被想起。刻意花點時間,去回想那些不那麼戲劇性、不那麼近期的反面例子。
考慮基礎率 (Base Rate)
思考一下事件發生的「基礎頻率」。例如,在評估某個地區的治安時,除了看新聞報導的個案,也應該考慮「該地區每天有幾十萬人平安無事地生活」這個基礎事實。
可得性捷思讓我們過度依賴容易回憶起來的資訊來判斷事件的機率。 通過尋求客觀數據、放慢思考和考慮基礎率,我們可以做出更準確的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