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

什麼是損失規避 (Loss Aversion)?

損失規避是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由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其「展望理論」中提出。它指的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損失所帶來的負面情緒遠比同等數量的收益所帶來的正面情緒要來得強烈

一句話總結就是:「失去的痛苦遠大於得到的快樂。」

心理權重比例

研究普遍認為,損失的心理權重約是收益的1.5到2.5倍。例如,丟掉1000塊錢的痛苦,大約是撿到1000塊錢快樂的兩倍。

這種不對稱的心理感受,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決策行為,使我們傾向於盡力避免損失,甚至願意為此付出不理性的代價。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不敢換工作

情境

小林目前的公司工作穩定但薪資普通、缺乏挑戰。他最近得到一個新創公司的offer,薪水高出30%,職位也更有發展性,但公司前景尚不明朗,存在風險。

小林的想法(損失規避)

「新的工作雖然薪水高很多,但也可能隨時倒閉。如果我跳槽過去,我會『失去』現在的穩定性、熟悉的同事和環境,以及累積的年資。萬一失敗了,我可能連現在安穩的工作都沒了。」

「這種『失去』的感覺太可怕了。雖然留下來沒什麼激情,但至少我不會『失去』任何我已經擁有的東西。」

損失規避分析

感受到的「損失」:穩定性、安全感、熟悉的人際關係。這些都是他已經擁有的東西,失去它們的預期痛苦非常強烈。

感受到的「收益」:更高的薪水、更好的發展。雖然這些收益很誘人,但其帶來的預期快樂,強度不足以壓倒對「失去」的恐懼。

因此,即使從長遠來看,新工作可能是個更好的機會,但對損失的強烈規避,會讓他傾向於維持現狀。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股票投資

情境

一位投資者(美玲)在100元的價位買了一支股票,如今這支股票已經跌到了60元。同時,她發現另一支更有潛力的股票正在起漲。

美玲的想法(損失規避)

「我現在絕對不能賣!如果我用60元的價格賣掉,就等於『實現』了每股40元的虧損,那個損失就變成真的了。」

「只要我不賣,帳面上就只是浮動虧損,我就還有機會等到它漲回100塊,那樣我就『沒有損失』了。我無法按下那個賣出的按鈕,承認自己賠錢了。」

損失規避分析

「實現損失」的痛苦:對美玲來說,「賣出」這個動作,會將浮動虧損轉化為真實的、不可逆的損失,這個心理痛苦是她極力想要避免的。

忽略機會成本:為了避免這種痛苦,她寧願將資金繼續套牢在一支表現不佳的股票上,也不願意將其轉移到一個可能帶來未來收益的新目標上。

她對「承認損失」的規避,遠大於對「賺取新利潤」的渴望,這常常導致投資者「抱著虧損,賣掉獲利」。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維持不適合的關係

情境

一個人正處於一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長期關係中。關係本身已不再帶來快樂,但對方也沒有犯什麼大錯。

這個人的想法(損失規避)

「我知道我們之間已經像家人一樣,沒什麼火花了。但如果分手,我會失去太多東西了。我會失去一個熟悉的生活伴侶,失去我們共同建立的朋友圈,失去逢年過節有人陪伴的習慣。」

「想到要一次失去這麼多,我就覺得很恐懼,無法承受。雖然現在這樣不快樂,但至少我沒有失去這些我已經擁有的東西。」

損失規避分析

具體的損失清單:這個人可以清晰地列出分手後會失去的一切(伴侶、習慣、社交圈、安全感),這些損失的總和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模糊的未來收益:相對地,分手後可能獲得的「收益」(例如,找到更適合的伴侶、重獲自由、個人成長)是不確定的、模糊的。

因為具體的、確定的損失所帶來的痛苦,遠比模糊的、不確定的收益所帶來的快樂更強烈,所以這個人即使不快樂,也傾向於維持現狀。

如何應對損失規避?

重新框架問題

試著將決策從「避免損失」的框架,轉換成「獲取收益」的框架。例如:「我不是在『實現虧損』,而是在『釋放資金去追求新的成長機會』。」

思考機會成本

明確地問自己:「如果我為了避免這個損失而維持現狀,我將會錯過哪些其他的機會?」

使用第三方視角

想像這是你朋友遇到的問題,你會給他什麼建議?抽離個人的情感依附,能幫助你做出更理性的判斷。

損失規避揭示了我們對失去的強烈恐懼。 通過重新框架問題、思考機會成本和使用第三方視角,我們可以做出更平衡的決策。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損失規避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