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現狀偏誤

什麼是現狀偏誤 (Status Quo Bias)?

現狀偏誤是一種認知偏誤,指的是人們傾向於維持當前的狀況,對於任何改變現狀的行為,會感覺像是一種損失或風險,因而產生非理性的偏好。

簡單來說,我們的大腦有一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維持現狀最安全」的慣性。即使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我們也常常因為害怕改變所帶來的未知風險和需要付出的努力,而選擇留在原地。

心理驅動機制

這種偏誤的背後,往往是由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所驅動的:改變現狀所帶來的潛在「收益」,其心理上的吸引力,遠小於潛在「損失」所帶來的痛苦。

一個最常見的例子是「預設選項」的威力:無論是軟體安裝時的預設勾選,還是退休金計畫的預設方案,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維持預設狀態。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抗拒流程改革

情境

一家公司多年來都使用一套老舊、效率低落的內部行政系統。IT部門提出了一個計畫,希望導入一套全新的雲端協作平台,以提升工作效率和遠端工作的彈性。

資深員工的反對意見(現狀偏誤)

「為什麼要換?我們這套舊系統用了十幾年了,雖然有時候會當機,功能也比較陽春,但至少我們都很熟悉,用得很習慣了。」

「新系統要重新學習,肯定很麻煩,而且誰知道穩不穩定?萬一資料轉移出錯怎麼辦?我覺得現在這樣就好,沒必要去冒那個險。」

現狀偏誤分析

高估改變的負擔:他們將「重新學習」的麻煩和「未知的風險」看得非常嚴重。

低估改變的好處:他們低估了新系統可能帶來的效率提升、成本節省和工作便利性。

偏好熟悉感:他們對舊系統的「熟悉感」和「習慣」,產生了非理性的偏好,即使這個系統客觀上已經不再高效。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懶得更換服務供應商

情境

小陳的手機合約即將到期,他目前每月的資費是999元。他看到另一家新電信公司推出了促銷方案,同樣的網路流量和通話分鐘數,每月只需要599元,而且朋友也說那家公司的訊號不錯。

小陳的想法(現狀偏誤)

「哇,一個月差了400塊,一年就差了快5000塊耶!不過...要換電信公司好像很麻煩,要跑一趟門市辦理,還要申請號碼攜碼,萬一中間沒弄好,手機斷訊幾天怎麼辦?」

「算了算了,現在這家雖然貴了點,但反正也用了這麼多年,續約比較省事。」

現狀偏誤分析

「維持現狀」是預設選項:直接續約是最簡單、最不費力的選擇。

改變需要付出成本:更換供應商需要付出時間和精力,並承擔一點點「可能出錯」的風險。

損失規避:「麻煩」和「可能出錯」的感覺,對他來說是一種潛在的「損失」,這種感覺壓倒了「每年省下5000元」這個明確的「收益」。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一成不變的社交模式

情境

一群大學時期的好朋友,畢業多年後,每隔幾個月的聚會模式都完全一樣:約在同一家熱炒店,吃著差不多的菜,聊著差不多的往事和抱怨。

其中一人的提議

「欸,我們下次要不要試點新東西?像是去爬山、玩密室逃脫,或者找個地方野餐也好啊?」

其他朋友的回應(現狀偏誤)

「幹嘛那麼麻煩?我們這樣不是一直都很好嗎?」

「爬山太累了,密室逃脫我沒興趣。還是約在老地方吃熱炒最輕鬆,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就照老樣子吧,不要改了。」

現狀偏誤分析

熟悉感帶來舒適:「去老地方、做老事情」提供了一種可預測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改變被視為風險和麻煩:新的活動意味著未知、需要規劃,以及可能「不好玩」的風險。

忽略機會成本:他們為了維持這種「輕鬆但無趣」的現狀,可能錯失了創造新的、更有趣的共同回憶的機會。

如何應對現狀偏誤?

將「維持現狀」也視為一個需要評估的選項

不要把它當作理所當然的預設值。問自己:「如果我今天不是處於這個狀況,我會主動『選擇』進入這個狀況嗎?」

明確化改變的利弊

將改變的好處和壞處,以及「不改變」的好處和壞處(例如機會成本)都寫下來,進行客觀比較。

設定試用期

如果對改變感到不安,可以設定一個小規模的試用期,以降低對未知的恐懼。「我們先試用新系統一個月看看效果如何。」

現狀偏誤讓我們過度執著於熟悉的現狀,即使改變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通過重新評估現狀、明確化利弊和設定試用期,我們可以克服這種慣性思維。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現狀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