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稟賦效應

什麼是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稟賦效應是由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塞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概念,它指的是人們對於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所賦予的價值,會遠高於他們在「尚未擁有」它時,願意支付的價格

簡單來說,就是「我的東西比較值錢」

心理學基礎

這個效應的心理學基礎,是我們之前討論過的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

當你尚未擁有某物時,得到它是「收益」。

當你已經擁有某物時,賣掉或放棄它,則被大腦視為「損失」。

由於「失去的痛苦」遠大於「得到的快樂」,因此,你要求別人支付多少錢才願意「忍痛割愛」,這個金額會遠高於你當初願意花多少錢去「獲得」它的金額。

經典實驗:隨機給一半的學生一個馬克杯。然後詢問「擁有杯子的人」願意用多少錢賣掉它,再詢問「沒有杯子的人」願意花多少錢買一個。結果發現,賣家開的價格,通常是買家願意出價的兩倍左右,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杯子。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對自己的點子過度執著

情境

一個團隊正在開會,討論解決某個問題的兩種不同方案,方案A由小張提出,方案B由小王提出。

小張的表現(稟賦效應)

因為方案A是「我的」點子,小張在心裡已經對它產生了所有權。在討論中,他會極力為自己的方案辯護,放大它的優點,並淡化其缺點。當別人批評方案A時,他會感覺像是對他個人的攻擊。

相反地,他會用更嚴苛的標準去檢視方案B,不斷地挑剔其中的漏洞。他可能會說:「我的方案雖然執行起來比較複雜,但考慮得最周全。B方案雖然簡單,但治標不治本,以後肯定會出問題。」

稟賦效應分析

小張對方案A的評價,已經不再客觀。因為「擁有」這個點子,他賦予了它過高的價值。

他為了避免自己的點子被否決(一種「損失」),而無法公平地評估另一個可能更好的方案。

在工作中,這種對「我的方案」、「我的流程」的稟賦效應,常常會阻礙創新和更優解決方案的產生。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出售二手物品

情境

一個人(小美)決定把自己一個很少使用的名牌包,放到網路二手拍賣平台上出售。

小美的定價(稟賦效應)

她在網路上查到,同款式的二手包市場行情大約是8000元。但她心想:「這可是我當年排隊才買到的,而且我用得很小心,跟新的一樣。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背著它去參加朋友婚禮的快樂回憶。」

「只賣8000太虧了,至少要賣15000元才對得起它。」

稟賦效應分析

賣家的估價:小美對包包的估價,包含了她的情感依戀、個人回憶和對損失的厭惡。因為這是「我的」包包,所以它更特別、更有價值。

買家的估價:一個潛在的買家,對這個包沒有任何情感連結,他只會根據市場行情和物品的客觀狀況來出價。

小美因為「擁有」這個包,而高估了它的價值。這個由稟賦效應造成的買賣雙方之間的「價值鴻溝」,正是為什麼很多二手物品在網上總是乏人問津的原因。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捍衛自己的觀點

情境

兩位朋友在閒聊,討論一部電影的評價。

對話過程

A君:「我認為《星際遠征》是近十年最偉大的科幻片,它的哲學深度無人能及。」

B君:「是嗎?我覺得節奏有點慢耶,有些地方看得快睡著了。」

A君(立刻變得防禦性十足):「那是因為你根本沒看懂導演想表達的意境!你只是想看一些膚淺的爆米花電影而已。任何有鑑賞力的人,都會同意我的看法。」

稟賦效應分析

在這個例子中,A君捍衛的不是一個實體物品,而是「我的觀點」。

智力上的財產:他將自己的觀點視為一種「智力上的財產」。當B君提出不同看法時,A君感覺自己的「財產」受到了攻擊。

避免損失:為了避免自己的觀點被證明是「錯的」(一種損失),他不是去進行平等的交流,而是立刻升高姿態,攻擊對方「沒看懂」、「沒深度」。

我們常常會過度認同並高估「自己的看法」,這也是稟賦效應在思想層面的體現。

如何應對稟賦效應?

換位思考

在做決定時,問自己:「如果我現在沒有這個東西/想法,我願意花多少錢/精力去得到它?」這能幫助你從「買家」的角度來客觀評估。

建立客觀標準

盡量根據市場行情、數據、第三方評估等客觀標準來判斷價值,而不是依賴個人情感。

保持距離

練習將「你」和「你擁有的東西/想法」分開。記住,一個想法被挑戰,不等於你這個人被否定。

稟賦效應讓我們過度高估自己擁有的東西或想法的價值。 通過換位思考、建立客觀標準和保持適當距離,我們可以做出更理性的評估。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稟賦效應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