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偏誤

Negativity Bias

負面偏誤

什麼是負面偏誤 (Negativity Bias)?

負面偏誤,也稱為「負面效應」,是一種基本的人類心理傾向,指的是相較於正面或中性的資訊,負面的資訊、經驗和情緒,更容易吸引我們的注意力,並在我們的腦中留下更深刻、更持久的印象

簡單來說,就是心理學家羅伊·鮑梅斯特(Roy Baumeister)所說的:「壞事比好事更有力。」(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

演化的根源

這個偏誤源於人類的演化過程。對於我們的祖先來說,忽略一個負面信號(例如:草叢裡的沙沙聲可能是隻老虎)的代價是死亡;而忽略一個正面信號(例如:錯過一顆甜美的果實)的代價則小得多。

因此,我們的大腦被設定成一個對威脅和危險高度敏感的「警報系統」。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一句批評比十句讚美更讓我們耿耿於懷。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績效回饋

情境

一位員工(小陳)正在與他的主管進行年度績效面談。

主管的回饋內容

主管花了20分鐘,詳細列舉了小陳在過去一年中的九項傑出貢獻,稱讚他的團隊合作精神、可靠度和專業能力。

在面談的最後,主管花了一分鐘,提出一個小小的建議:「不過,在客戶面前做簡報時,如果可以再自信一點就更完美了。」

小陳的內心感受(負面偏誤)

面談結束後,小陳回到座位上,滿腦子想的不是那九項被肯定的成就,而是主管最後那句關於「不夠自信」的建議。

他開始反覆思索:「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勁?大家是不是都覺得我很懦弱?主管是不是其實對我很不滿意?」

負面偏誤分析

在這個例子中,一個微小的負面回饋,其心理權重完全壓倒了九個正面的回饋。

小陳的大腦自動地、不成比例地放大了這個「負面信號」,讓它成為這次績效面談的「唯一重點」,從而產生了不必要的焦慮和自我懷疑。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看待新聞事件

情境

一個人在晚上瀏覽當天的新聞或社群媒體動態。

當天發生的新聞

當地流浪動物之家成功募款、台灣某科學團隊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一座新的公園正式啟用,以及一則發生在其他縣市的社會暴力事件。

這個人的總結(負面偏誤)

當家人問他今天有什麼新聞時,他很可能眉頭一皺,回答說:「唉,現在的社會越來越亂了,剛剛才看到又有人在街上亂砍人,真的好可怕。」

負面偏誤分析

他的大腦自動地從眾多資訊中,篩選並鎖定了那個最具威脅性、最能引發恐懼的負面新聞。

這個單一的負面事件,在他的感知中,比所有正面和中性的新聞加起來都更「真實」、更具「代表性」。

媒體也深知這一點,因此常常將負面新聞放在頭條以吸引眼球,這也反過來加劇了人們的負面偏誤。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評價伴侶

情境

一對交往多年的情侶,其中一方(小美)在回想她的伴侶(阿傑)。

伴侶的客觀情況

阿傑是一位體貼、可靠的伴侶。他會在小美生病時照顧她,支持她的事業,記得她愛吃的東西,並且為人幽默。

但是,他有一個小缺點:他常常把用過的杯子隨手放在桌上,而不是立刻拿去洗。

小美在某個煩躁時刻的想法(負面偏誤)

有一天,小美工作很累回到家,又看到桌上放著阿傑用過的杯子。她瞬間感到非常惱火,心想:「他這個人就是這樣,講都講不聽!連這種小事都做不好,真的很讓人受不了!」

負面偏誤分析

「壞事」更顯眼:穩定的好事很容易被當成「理所當然」的背景,而惱人的壞事則會像刺一樣,每次出現都特別扎眼。

以偏概全:負面偏誤會讓人們在情緒上來時,用一個小缺點去定義整個人,說出「你『總是』這樣」、「你『從來都』…」等以偏概全的話。

在那一刻,阿傑那個微小且重複發生的負面行為,在小美心中的份量,暫時性地超過了他所有長期且一致的正面特質。

如何應對負面偏誤?

刻意練習感恩

每天花幾分鐘,刻意回想或寫下當天發生的三件好事。這能訓練你的大腦去「看見」並「記住」正面的事情。

尋求平衡的觀點

當你因為一件壞事而感到沮喪時,強迫自己去想出三件與之抗衡的好事。

意識到「5:1法則」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John Gottman)研究發現,在穩定的親密關係中,正面互動與負面互動的比例大約是5:1。這證明了我們需要用數倍的善意,才能抵銷一次傷害。

限制負面資訊的輸入

有意識地減少瀏覽聳動的、充滿負面情緒的新聞或社群媒體內容。

負面偏誤是人類大腦的自然傾向,但過度關注負面資訊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 通過刻意練習感恩、尋求平衡觀點和限制負面資訊輸入,我們可以培養更正面的心態。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負面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