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控制錯覺

什麼是控制錯覺 (Illusion of Control)?

控制錯覺是由心理學家艾倫·蘭格(Ellen Langer)提出的一種認知偏誤。它指的是,人們傾向於高估自己對於某些事件的控制能力,尤其是在那些結果實際上是隨機的、或由運氣決定的情境中

親身參與的錯覺

當我們在某個活動中有「親身參與」的感覺時(例如,自己擲骰子、自己選樂透號碼),這種錯覺會變得更加強烈。我們的大腦會錯誤地將我們的「行為」與「隨機的結果」連結起來,產生一種「我能影響結果」的幻覺。

這種錯覺能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和信心,但也會導致不理性的決策。

經典實驗:研究人員發現,比起那些被隨機分配樂透彩券號碼的人,那些可以「自己選擇」樂透號碼的人,在被要求出讓彩券時,會要求高出數倍的價格。因為「親自選擇」這個動作,讓他們產生了這張彩券中獎機率更高的錯覺。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股市交易

情境

一位股民在進行股票交易時,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幸運儀式」。

股民的想法(控制錯覺)

「我發現了一個規律。只要我在交易日的早上,穿上我那件紅色的『幸運戰袍』,並且親自用滑鼠在『下單』按鈕上點擊三次,我買的股票那天通常都會漲。」

「上次我沒這麼做,結果一買就跌。所以,這個儀式很重要,它能提高我的勝率。」

控制錯覺分析

事實:股票市場的短期漲跌,受到全球經濟、產業新聞、法人動向等無數複雜因素影響,基本上是隨機且不可預測的。

錯覺:他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用什麼方式點擊滑鼠,對股票的價格完全沒有任何因果影響。

然而,這些「儀式性」的行為,讓他產生了自己正在「施行某種控制」的感覺。當他偶爾幾次碰巧獲利時,他會將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儀式,而忽略了這純粹是運氣和機率。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搭乘電梯或過馬路

情境

一個人在尖峰時刻等電梯或過馬路,按下了按鈕後,因為遲遲沒有反應而感到不耐煩。

這個人的行為(控制錯覺)

他在按了一次電梯按鈕後,等了五秒鐘,電梯還沒來。於是他開始瘋狂地、重複地按那個按鈕,彷彿這樣做可以讓電梯來得更快。

過馬路時,對著行人號誌燈的按鈕也是如此。

控制錯覺分析

事實:電梯的控制系統或交通號誌燈的計時器,在接收到第一次信號後,就已經進入了運作程序。後續重複的按壓,對系統的運作不會產生任何加速效果。

錯覺:「重複按壓」這個主動的行為,給予了這個人一種「我正在做點什麼來加速進程」的控制感。

這種行為無法改變結果,但卻能短暫地緩解他因為「失控」等待而產生的焦慮感。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試圖「改造」伴侶

情境

小美正在和一位個性比較內向、不擅社交的男友阿明交往。小美是一位外向活潑的人。

小美的想法(控制錯覺)

「阿明本質很好,他只是不懂得怎麼表現自己。這不是問題,我可以『改造』他。只要我多帶他參加我的朋友聚會,多教他怎麼跟人聊天,再幫他打理好穿著,他一定可以變成一個陽光開朗、受大家歡迎的人。」

「他的個性掌握在我手裡。」

控制錯覺分析

事實:一個人的核心性格,是多年來由基因和生活環境共同塑造的,非常難以被外力根本性地改變。伴侶之間可以互相影響、支持成長,但無法像捏黏土一樣去「控制」或「改造」對方。

錯覺:小美高估了自己行為(帶他參加聚會、教他聊天)對男友性格的影響力。她將男友視為一個可以被她「修正」的專案,而不是一個有自己獨立意志和天性的個體。

這種控制錯覺,往往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挫折感,同時也給對方帶來巨大的壓力,感覺不被接納。

如何應對控制錯覺?

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在做任何事之前,先思考哪些部分是我可以透過努力和技巧影響的(例如:我的學習過程、我的準備工作),哪些部分是純粹由機率或外部因素決定的(例如:樂透開獎結果、股市的每日波動)。

專注於過程,而非結果

將你的精力投入到你能控制的「過程」中。例如,你無法控制投資的最終賺賠,但你可以控制你的研究過程、資產配置和風險管理策略。

擁抱隨機性與不確定性

承認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由運氣和機率所支配的。接受這種不確定性,可以幫助你放下對控制的執著,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控制錯覺讓我們高估自己對隨機事件的影響力,這可能導致不理性的決策和不必要的焦慮。 通過區分可控與不可控因素、專注於過程和擁抱不確定性,我們可以建立更健康的控制感。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控制錯覺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