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什麼是規劃謬誤 (Planning Fallacy)?
規劃謬誤是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摩司·特沃斯基(Amos Tversky)提出的一種認知偏誤。它指的是,人們在預估未來任務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和資源時,會傾向於做出過度樂觀的預測,系統性地低估其複雜度和潛在風險。
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明知過去類似的任務,最終花費的時間都遠超預期,我們在規劃下一個新任務時,仍然會相信「這一次會不一樣」,「這一次會很順利」。
內部視角 vs 外部視角
內部視角:只專注於當前任務的具體步驟,想像一個最順利的、沒有任何意外干擾的路徑。
外部視角:參考過去大量類似任務,最終實際花費時間的統計數據。
這種謬誤是樂觀偏誤(Optimism Bias)在「規劃」領域的一個具體體現。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專案時程估算
情境
一位軟體工程師正在為一個新功能的開發,向專案經理回報預估的工作時間。
工程師的估算(規劃謬誤)
專案經理問:「這個新功能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完成?」
工程師在腦中快速構思了理想的開發流程後,回答說:「嗯,如果沒有其他事情干擾,而且需求都確定的話,我認為大概三個禮拜就可以搞定。」
規劃謬誤分析
採用「內部視角」:他基於一個「最佳情境」(沒有會議、沒有臨時的Bug要修、沒有需求變更、自己不會生病)來做估算。
忽略「外部視角」:他完全忽略了自己過去的經驗數據——幾乎每一個專案,都會被各種「意料之外」的事情所打斷。
最終結果:專案經理根據這個過於樂觀的時程制定了計畫,但現實中各種干擾接踵而至,最終這個功能花了六個禮拜才完成。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家庭裝修
情境
一對夫妻買了間中古屋,準備進行翻新,他們根據設計師的報價和工期,規劃了預算和搬家時間。
夫妻的規劃(規劃謬誤)
他們對朋友說:「我們找的設計師說,整個工程大概三個月可以完工,預算是150萬。我們已經把錢都準備好了,也跟房東說好三個月後退租,到時候就可以無縫接軌搬進新家了!」
規劃謬誤分析
忽略不可預見的風險:他們的計畫建立在所有事情都按部就班進行的理想狀態下,沒有充分考慮裝修中極高機率會發生的意外狀況。
歷史數據的教訓:幾乎所有經歷過裝修的人都會警告說「時間和預算肯定會超支」,但輪到自己時,人們總傾向於相信自己的案子會是那個準時完工的幸運兒。
最終結果:裝修工程最終花了五個月,預算也追加到了180萬,導致他們需要額外找地方暫住,並產生了巨大的財務和心理壓力。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規劃團體旅遊
情境
一群朋友正在計畫一場週末的環島或長途旅行,其中一人負責規劃詳細的行程表。
行程規劃者的計畫(規劃謬誤)
他興奮地展示一份精美的Excel行程表:「大家看,我們週六早上8點從台北出發,預計11點到台中吃午餐,下午2點到日月潭,搭船遊湖到4點,然後開車去清境,晚上6點準時到民宿看夕陽,7點吃晚餐!」
規劃謬誤分析
忽略人為和交通因素:他可能只計算了Google地圖上的「純開車時間」,而沒有把假日國道大塞車、找停車位、上廁所、團員之間互相等待等常見的延誤因素考慮進去。
最佳情境的想像:他的行程表,是一個在「物理世界」中可能成立,但在充滿變數的「人類世界」中幾乎不可能實現的完美計畫。
最終結果:整趟旅程變成了不斷追趕時間的壓力之旅,原本期待的悠閒旅行變成了一場惡夢。
如何應對規劃謬誤?
採用「外部視角」
在估算前,先去查詢或詢問「過去類似的專案/事情,平均實際花費了多少時間和資源?」以歷史數據作為你預測的基準。
進行「事前驗屍」(Pre-mortem)
在專案開始前,先假設「這個專案已經徹底失敗了」,然後讓大家一起腦力激盪,寫下所有可能導致這個失敗結果的原因。
將大任務拆解成小任務
估算小任務的執行時間,通常比估算整個大專案要來得準確一些。將所有小任務的時間加總,並額外加上緩衝時間。
規劃謬誤讓我們系統性地低估任務的複雜度和時間需求。 通過採用外部視角、進行事前驗屍和拆解任務,我們可以做出更準確的預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