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系偏見
Ingroup Favoritism

什麼是派系偏見 (Ingroup Favoritism)?
派系偏見,又稱「內團體偏私」或「圈內人偏見」,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偏誤。它指的是人們傾向於給予自己所屬團體(內團體)的成員更多的信任、偏好、正面評價和資源,同時對非本團體成員(外團體)抱持相對較低的評價或較少的善意。
這種「圈子」的劃分可以是基於任何共同特徵,例如:同公司、同部門、同校、同鄉、同個社團、甚至只是支持同一支球隊。這種偏見源於人類歸屬感和社會認同的需求,我們透過認同自己的團體來提升自尊心,並很自然地認為「我們的人」比「他們的人」更好、更值得信賴。
派系偏見是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源,從職場不公到社會對立,都可以在其中看到這種偏見的影子。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專案團隊的形成與資源分配
情境
一位部門主管阿翰,需要指派一個團隊去執行一個重要且備受矚目的新專案。這個專案的成功與否,攸關到後續的晉升與獎金。
成員選擇
阿翰在挑選團隊成員時,下意識地優先考慮那些「自己人」:和他來自同一個母校的學弟、午餐時經常一起吃飯的同事、或是在之前的專案中和他緊密合作過的老班底。
機會與信任的傾斜
即使有另一位來自其他部門的同事,其專業能力可能更適合這個專案,但因為他不屬於阿翰的「核心圈」,阿翰可能會以「跟他不熟,合作起來沒默契」為由,而選擇能力稍次但更熟悉的圈內人。
對外人的評價
如果專案需要與其他部門協作,阿翰可能會對「自己人」的延誤或小失誤給予更多寬容。
但對「外人」犯下同樣的錯誤則可能評價為「能力不足」或「不夠配合」。
分析:這種偏見導致了機會分配不均,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可能被埋沒,並會在公司內部形成小圈圈。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社群媒體與同溫層
情境
志明是一位熱衷於某特定政治立場的公民,他活躍於臉書、LINE群組和YouTube等社群平台。
資訊的篩選與評價
志明會大量追蹤、按讚、分享那些與他立場相同的政治人物、評論員和新聞粉絲頁。當「圈內」的意見領袖發表言論時,他會覺得「見解精闢」、「一針見血」,並樂於轉發。
雙重標準
如果「圈內」的政治人物爆出醜聞,志明和他的同溫層可能會傾向於為其辯護(「這是政治迫害」)。但如果是「圈外」的政治人物爆出類似的醜聞,他們則會大力撻伐。
派系偏見分析
志明完全活在一個由派系偏見所打造的「同溫層」或「迴聲室」中。
他不斷接收到鞏固自己既有信念的訊息,使得他的觀點越來越極端,也越來越無法與持不同意見的人進行理性溝通。
分析:這種偏見加劇了社會的對立與撕裂,讓不同政治立場的人越來越難以對話。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家庭或好友圈的「護短」
情境
小美的弟弟和女朋友吵架了,弟弟向家人訴苦,講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當然是從他的角度)。
無條件的支持
作為「內團體」(家人)的一員,小美和父母在聽完弟弟的片面之詞後,很自然地就認定「一定都是對方的錯」。他們可能會說:「我早就覺得那個女孩不適合你」、「我們家的人不會這樣」。
對外人的負面歸因
他們不會去思考弟弟在這段關係中是否也有問題,而是將所有的錯誤都歸咎於那個「外人」(弟弟的女友)。即使女友的行為在客觀上可能情有可原,但在家人眼中,因為她是「外人」,她的行為更容易被負面解讀。
派系偏見分析
這種家庭內部的派系偏見,也就是俗稱的「護短」,讓弟弟無法客觀反省自己在關係中的責任。
家人非但沒有成為幫助他成長的助力,反而可能強化了他的委屈感和錯誤認知。
分析:這種情況也常見於兄弟會、閨蜜圈等緊密的小團體中,導致成員無法妥善處理人際問題。
如何避免或減輕派系偏見?
擴大接觸,建立跨團體連結
這是最被證實有效的方法。主動與不同部門、不同背景、不同觀點的人互動與合作。當我們與「外人」有更多真實的接觸後,刻板印象會逐漸瓦解。
尋找共同的、更大的目標
建立一個需要所有小團體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更高層次目標。當大家為了共同利益奮鬥時,「我們vs他們」的界線就會模糊。
練習換位思考與觀點採擇
在做判斷前,有意識地強迫自己站在「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如果我是對方,我為什麼會這麼做?」「對方看到的處境是怎麼樣的?」
建立客觀、透明的決策流程
在工作場合,盡量減少憑主觀判斷做決定的機會。招聘、晉升、資源分配應建立在明確、公開、客觀的標準和流程上。
覺察並挑戰自己的偏見
時刻提醒自己派系偏見的存在。當你對某人或某群體產生強烈的正面或負面情緒時,問問自己:「這份好感或反感,有多少是基於客觀事實,又有多少只是因為他『是/不是』我們這邊的人?」
派系偏見是人類社會認同需求的自然產物,但它也是許多不公和對立的根源。 通過擴大接觸、尋找共同目標、練習換位思考和建立客觀流程,我們可以減少這種偏見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