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諸群眾謬誤
Appeal to Popularity / Bandwagon

什麼是訴諸群眾謬誤 (Appeal to Popularity / Bandwagon)?
訴諸群眾,也稱為「從眾效應」或「樂隊花車謬誤」,是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它主張某個觀點或行為是正確的、好的,僅僅因為有很多人相信它或正在做這件事。
這種謬誤的根本缺陷在於,它將「流行度」與「正確性」或「真理性」混為一談。一個信念的受歡迎程度,與其是否符合事實、是否合乎邏輯、是否道德,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歷史上,許多被大眾普遍接受的觀念(例如「地球是平的」),後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此謬誤之所以有說服力,是利用了人類的從眾心理——害怕被孤立、渴望歸屬感,以及「這麼多人選,應該不會錯」的心理捷徑。
流行度與正確性之間並無必然的因果關係,許多被大眾普遍接受的觀念後來都被證明是錯誤的。
論證模式
很多人都相信/正在做事情 X
強調某個觀點或行為的流行程度
因此,事情 X 是正確的/好的/應該做的
直接從流行度推導出正確性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
情境
一家公司的管理層正在決定是否要導入一套新的管理軟體。
其中一位經理的論點 (訴諸群眾謬誤)
「我們當然應該導入這套AI協作平台!我看了市場報告,現在矽谷一半以上的新創公司都在用,而且社群媒體上到處都是關於它的成功案例分享。如果我們再不跟上,就會被時代淘汰!」
被忽略的關鍵問題
• 這套軟體的成本和效益對我們公司來說是否划算?
• 它能解決我們團隊目前面臨的具體問題嗎?
• 我們有足夠的資源來進行導入和員工培訓嗎?
分析:這位經理的論點完全基於「流行趨勢」和「其他公司的行為」,而沒有深入分析該軟體是否真的適合自己公司的特定需求。一個工具是否好用,取決於它是否能解決自身的問題,而不是因為「別人都在用」。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
情境
一位年輕人正在考慮是否要投入大筆資金購買某個熱門的投資商品(如加密貨幣或某支話題股票)。
朋友的勸說 (訴諸群眾謬誤)
「你還在等什麼?現在Dcard、Ptt上每個人都在討論這支股票,大家都說它會漲到外太空去,好幾個朋友都已經賺了一大筆了!你再不跟著買,就錯過這波財富自由的機會了!」
被忽略的關鍵問題
• 該公司的基本面如何?
• 這項投資的具體風險是什麼?
• 你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如何?
分析:這種說法是典型的訴諸群眾謬誤,在投資領域尤其危險。朋友的論證依據完全是「社群的熱度」和「別人的獲利經驗」,而非該投資商品本身的價值。投資決策應該基於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而不是害怕錯過機會(FOMO)的從眾心理。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
情境
一群朋友正在對其中一位單身成員的擇偶標準提出看法。
朋友們的論點 (訴諸群眾謬誤)
「你為什麼還不願意跟那個對象試試看?他人不錯啊。你看我們周遭的朋友,大家到了這個年紀,找對象都是看條件,要求穩定、有經濟基礎,這不是很正常的嗎?你不要再那麼理想化,追求什麼感覺了,大家都不是這樣過日子的。」
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 「正常」不等於「適合」: 大多數人選擇的伴侶類型或生活方式,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
• 個人感受的價值: 在親密關係中,個人的感受(如愛情、契合度)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分析:朋友們在這裡犯了訴諸群眾謬誤,他們將「大多數人的選擇」或「社會普遍的價值觀」當作是唯一正確的標準,並試圖用這個標準來否定個人的感受和價值觀。這種論點利用同儕壓力,試圖讓對方放棄個人堅持。
如何應對訴諸群眾謬誤?
區分流行與事實
禮貌地指出,一件事很受歡迎,不代表它就是正確或最好的選擇。
拉回個體需求
將討論的焦點從「別人怎麼做」轉移到「這是否適合『我們』/『我』」。
要求實質證據
詢問對方:「除了很多人都在做/相信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具體的理由來支持這個決定?」
參考資料
詳細的訴諸群眾謬誤定義、類型與相關討論
訴諸群眾謬誤將「流行度」與「正確性」混為一談,利用人類的從眾心理來說服他人。 記住要區分流行與事實,拉回個體需求,並要求實質證據來支持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