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支持偏誤

Choice-Supportive Bias

選擇支持偏誤

什麼是選擇支持偏誤 (Choice-Supportive Bias)?

選擇支持偏誤,又稱「決策後偏誤」,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誤。它指的是當我們做出一個選擇之後,我們會傾向於回溯性地、不自覺地美化自己所選的選項,同時貶低那些我們當初放棄的選項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主要是為了緩解「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承認自己的決定可能不是最佳的,會讓我們感到焦慮和後悔。為了保護自尊心、讓自己感覺良好,我們的大腦會自動修改記憶和評價,說服自己「我當初的決定是明智的、正確的」。

簡單來說,就是「我選的,就是最好的。」

三種情境下的例子

1. 工作上的例子:招聘決策後的力挺

情境

一位部門經理在兩位候選人A和B之間猶豫了很久,最終選擇了A。兩位候選人其實各有千秋:A候選人溝通能力強、有創意,但技術背景稍弱;B候選人技術功底扎實,但性格較為內向。

選擇支持偏誤的體現

決策後的心理轉變: 在做出「錄用A」這個決定後,經理為了讓自己對這個決定感到心安,會開始在心中重塑對兩位候選人的記憶和評價。

美化所選選項: 他會不斷回憶和放大A的優點:「A的溝通能力對我們團隊太重要了,他能帶來新的活力。」他甚至會把A的一些中性特質也解讀為優點:「他雖然技術不夠深,但這表示他可塑性強,不會被舊框架束縛。」

貶低未選選項: 同時,他會開始挑剔B的缺點:「B雖然技術好,但他那種性格肯定很難融入團隊,會是個溝通黑洞。」、「技術再好有什麼用?不懂得團隊合作,終究成不了大事。」

結果:這位經理透過「美化A、貶低B」的方式,來鞏固自己招聘決策的正確性。這使得他很難客觀地評估A的真實表現,也可能錯失了對B候選人公正的評價。

2. 個人生活上的例子:購買汽車後的滿意度

情境

你在兩個品牌的汽車——本田(Honda)和福特(Ford)之間進行了詳細的比較。本田以其可靠性和燃油經濟性著稱,福特則在操控樂趣和內裝設計上更勝一籌。最終,你選擇購買了福特的汽車。

選擇支持偏誤的體現

美化所選選項: 你會特別去感受和稱讚福特的優點:「這車開起來真的太爽了,過彎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你看這個內裝,多有科技感,本田那種老氣的內裝根本沒得比!」

貶低未選選項: 當你在路上看到本田的車時,你可能會不屑地想:「哼,買那種車的人一定很無趣,只是代步工具而已,完全不懂車。」你會刻意去放大本田的缺點,而忽略它省油、可靠的優勢。

結果:你透過這種方式,讓自己對購買福特的決定感到非常滿意和自豪。但同時也讓你無法客觀看待其他選項的優點。

3. 人際關係上的例子:對自己所選擇的伴侶的評價

情境

小雅在大學時,同時有兩位追求者:阿文和阿哲。阿文浪漫風趣,但不太顧家;阿哲穩重踏實,但有些無趣。小雅最終選擇了和阿哲在一起,並步入婚姻。

選擇支持偏誤的體現

美化所選選項: 當朋友問起她的婚姻生活時,她會大力稱讚阿哲的優點:「他雖然不懂浪漫,但他真的很可靠,讓我覺得很安心,這才是過日子最重要的。」

貶低未選選項: 當她偶然聽說阿文的消息,她會在心裡(甚至對朋友)說:「幸好我當初沒選他!那種男人太不靠譜了,跟他在一起一定會很辛苦。」

結果:選擇支持偏誤幫助小雅維持了對自己婚姻的滿意度,但如果過度,也可能讓她忽略了自己婚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

如何避免或減輕此效應的影響?

承認「沒有完美選項」

在做決定前就建立一個心態:任何選擇都必然有其優點和缺點。接受這一點,可以讓你在決策後,比較坦然地看待自己所選選項的不足之處。

將「決策過程」與「決策結果」分開評估

在復盤時,應專注於:「我當時是否已經收集了足夠的資訊?我的思考邏輯是否清晰?」而不是只用結果來倒推決策的好壞。

設立「冷靜期」再進行評估

不要剛做完決定就馬上進行評估。給自己一點時間,讓決策初期的情緒過去後,再用更客觀的視角來審視你的選擇。

主動尋找「被放棄選項」的優點

為了對抗這種偏誤,可以刻意練習去思考:「如果我當初選了另一個,現在會有什麼樣的好處?」這個練習能幫助你進行更平衡的思考。

建立客觀的績效衡量指標

在工作上,應根據預設的KPI(關鍵績效指標)來進行客觀評估,而不是憑主觀印象。用數據說話,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選擇支持偏誤的影響。

選擇支持偏誤雖然能讓我們對自己的決定感到滿意,但過度的話可能阻礙我們從錯誤中學習。 關鍵在於培養一種對事不對人、對過程不對結果的復盤習慣,並有勇氣承認,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做出的最佳選擇,不等於它就是一個永遠完美的選擇。

測試您的理解程度

完成測驗來檢驗您是否掌握了選擇支持偏誤的核心概念

開始測驗